当前位置: 首页 > 其他 > 我国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现状? 其他

我国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现状?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1984年开始,农业部和国家环保局组织生态农业示范。

1990年,我国又开展了绿色食品工程,并在全国不同地区建立了绿色食品鉴定、检测中心;黑龙江、辽宁及山东等省提出要积极发展无公害食品,黑龙江省还建立了无污染农产品生产体系和管理体系。

1992年农业部成立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从质量标准、产前、产中和产后对农产品进行质量控制。

1993年农业部等七部委在全国组织了50个生态农业示范县工作。

1994年成立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开始接受有机食品的认证等相关工作。

1995年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出版了“绿色食品标准”一书。

1997年河北省技术监督局发布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

2000年农业部启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

2001年国家启动“十五”科技攻关计划“生态农业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国家将“无公害农业研究”专题列入863计划现代农业技术主题。

2001年10月1日农业部颁布了无公害食品的行业标准。

2002年4月农业部颁布了《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

2006年4月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

发展无公害农业已成为上下一致的共识。但目前我国的无公害农业研究仍然十分薄弱,绿色食品的市场占有率非常低,产品种类相对较少,数量也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而且目前的无公害农业生产对土壤质量和灌溉用水要求严格,大大限制了农业用水的来源,必将最终限制无公害农业的推广。如何将无公害农业生产与土壤清洁工程以及严格控制的、有计划的污水土地处理资源化工程技术相结合是十分重要的研究内容。无公害农业在我国的发展任重道远。

无公害农业是20世纪90年代我国面对农业环境日益恶化而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种战略决策。它指的是在无污染区域或已经消除污染的区域内,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限制外源污染物质进入农业生产系统,以确保生产出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产品,同时,生产及加工过程不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农业生产方式,符合这样要求的农业即为无公害农业。农产品生产由普通农产品发展到无公害农产品,再发展至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已成为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 国际上与我国无公害农产品相类似的产品,有生态食品、自然食品和有机食品等。虽然称谓不同,但基本上都是指出自洁净生态环境、限制产品生产过程中化学制品的使用、加工过程符合相应操作规程而生产的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食品。根据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的消费层次, 只有同时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才能满足人们的不同消费需求。而依据我国当前大众的消费水平,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消费主流仍将以无公害农产品为主。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消费者的环境意识与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人们普遍要求提供安全、优质的农产品。在我国大中城市的调查表明,100% 的人都希望所吃的粮食和蔬菜中不存在有毒物质,79% 以上的消费者希望购买无公害农产品。目前, 西方发达国家对食品污染指标控制日益严格, 日本等国已明文规定对进口大米等农产品中各类污染物含量进行严格限制。可以说,未来的市场将是“无污染”的市场。因此,发展无公害农业不仅符合我国农业生产的高产、优质发展方向,也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要求。发展无公害农业不仅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能够大大增强我国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研究无公害农业,如对长效碳铵、长效尿素、多元生物有机复合肥等肥料及农业灌溉水污染处理与土壤污染的治理与恢复等方面技术的开发部分省市建立了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全国植保总站在全国22个省、直辖市,200多个城市组织了无公害蔬菜生产实施计划,主要通过应用生物防治、合理用药、栽培措施等系列技术降低蔬菜中农药残留,符合食品卫生标准,推广面积10多万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