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疫病是马铃薯的主要病害之一。它蔓延快,受害茎叶很快腐烂枯死,多发生在开花后,故称“晚疫病”;马铃薯叶、茎、块茎均能受害。叶片病斑开始多发生在叶尖或叶缘。潮湿时迅速扩大,腐败发黑,病斑边缘不清。发出特殊的腐败气味,叶边缘生出一圈白色霉状物,在叶子的背面长有茂密的白霉,形成霉轮。天气干燥时,病斑干枯呈褐色,叶背无白霉。田间湿度大,早晚有露,经常阴雨,气温不低于10℃,晚疫病发生重。
防治方法:
在马铃薯开花前后,田间发现中心病株后,立即拔除深埋,并喷洒药剂进行防治。可使用克露100克/亩全田均匀喷洒,进行预防保护性防治,用抑快净每亩40克喷雾施药间隔期为5-10天施药一次;正常天气条件下间隔7~10天用药,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雾。每隔7-10天喷药1次,连续喷药2-3次。如干旱少雨,喷药间隔天数可适当延长。
在高湿多雨条件下应间隔5~7天用药一次。根据病情发生风险的大小可适当调整用药次数。
马铃薯晚疫病各地普遍发生,为害严重。晚疫病以往多在保护地发生,但近几年特别是多雨年份—年四季都能发生,发生严重时,叶片萎蔫,整株死亡。
症状表现:病叶最初在叶尖和叶缘呈现暗绿色小病斑,在潮湿等有利于发病的条件下,病斑迅速扩大,呈水浸状不规则暗绿
色病斑,病叶边缘向上卷曲、干枯,叶背面病斑边缘可看到由病原菌形成的霜霉层。病害严重时,叶片下垂,大部分叶片枯死脱落,只留下顶端少数绿色叶片。在高温干旱条件下,病斑停止扩大,并形成坏死区。被侵染的块茎表面有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大,形成稍微凹陷的暗褐色不规则病斑。病薯切开后可看到由表面向内扩展1厘米左右的一层棕褐色干组织。病薯在高温多湿条件下,常伴随次生微生物的侵染而腐烂。
传播途径:病原菌以菌丝在贮藏块茎或废弃块茎内越冬,次年播种后,随幼芽生长侵入茎叶,然后形成分生孢子(孢子囊),通过空气或流水传播侵染。分生孢子吸水后,通常可形成6~12个游动孢子。游动孢子能用芽管萌发从叶片气孔侵入寄主。分生孢子或游动孢子还可随雨水或灌溉水渗到土壤中,从伤口或皮孔侵入块茎。晚疫病在气温20℃左右,湿度较大的条件下最易流行危害。
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2.选用无病种薯。3.根据当地历年发病情况,确定在发病前施药预防,以后每隔2~3周施药1~2次。
上一篇: 肥料知识有那些请介绍些
下一篇: 在选育鹅肝用品种有哪些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