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蒌蒿的繁殖方法
蒌蒿的繁殖方法有:扦插繁殖、分株繁殖、压条繁殖和地下茎繁殖四种方法。常用方法为扦插繁殖。
1. 扦插繁殖:选择生长健壮、充实、无病虫害的半木质化的蒌蒿茎秆,剪成长15厘米左右的插条。除掉老化的枝条,截去顶端的嫩梢或叶腋生有花蕾的那段枝条,扦插时株距10厘米,行距20厘米,插条与地面约成45度角斜插入土,地面留1~2厘米,同时按紧土壤,灌透水,并保持土壤湿润约5~7天,就能萌芽生根。这是蒌蒿最普遍使用的繁殖方法。
2. 分株繁殖: 离地面5~6厘米处剪去地上茎(可留作插条用)。然后将植株连根挖起,分割成若干单株,使每一分株都带有一定根系,栽植后比较容易成活。
3. 压条繁殖:将蒌蒿生长健壮充实的地上茎从基部割下,去掉基部过于老化的一段及顶端嫩梢,然后开浅沟(3~5厘米),将茎杆(压条)平放于沟内,每隔10~15 厘米用土压紧,压条顶端要翅出土面。同时浇透水,以后注意保持土壤湿润,约20天左右即可萌芽,这种繁殖方式由于压条上芽的发育程度不一,所以萌芽先后不一,且密度不一致,新株生长较缓慢。
4. 地下茎繁殖: 选取生长健壮的地下茎剪成8~10厘米长的插条,然后按20厘米距离开6~10厘米浅沟,将插头朝下斜放在沟内,株距10~15厘米,然后填平沟埋住压条,压条顶端露出地面1厘米即可。灌透水,并保持土壤湿润,7~10天后即可萌生新株。
栽培地块应选用排灌方便、土质疏松、有机质含量丰富的砂质壤土或冲积土。冷浆田、渗水田或无法排干水的低洼地不宜栽种,这类地块栽插后,不易发根,易引起死亡缺株。过于粘重的土壤也不利于地下根茎的生长和嫩茎的萌发,使产量降低。
(二)整地施基肥
扦插前一星期,将地全面翻耕,深度约20厘米,每667m2施腐熟的猪粪1500kg、腐熟干鸡粪500kg、腐熟饼肥100kg及石灰50~100kg,将土与肥耙匀耕平后作畦,畦高10~20厘米,宽1.3~1.5米,畦面土粒要细碎、平整,并使肥料保留在浅层(5~10厘米)土壤中,畦沟宽40厘米,深15~20厘米,畦沟、围沟和灌溉主沟渠连通。
(三) 芽前除草
作好畦后即要选用适当除草剂进行芽前除草,每667m2可选用72%都尔乳油100 mL,加水50 kg或50%乙草胺乳油100 mL,加水50 kg进行土表喷雾。施药地块土壤含水量不低于60%,施药时间宜在晴天上午9时以前、下午4时以后进行,阴天全天均可,下雨天不喷,喷药后4小时内遇大雨时需重喷。喷药后1~3天即可扦插。
(四) 扦插定植
蒌蒿人工栽培宜每年种一次,一般多采用扦插繁殖。扦插时期5月~8月均可,而以6月下旬到7月上旬为宜,此时蒌蒿的老茎秆生长粗壮、充实,又正值梅雨季节,易生根发芽,成活率高。若扦插过早,不利于经济利用土地,扦插过晚,则采收期推迟,产量受影响。蒌蒿扦插时要求先将哇面灌透水,然后选择粗壮无病虫害的半木质化茎秆,去掉老化的基部和幼嫩的顶端,剪成15厘米长的插条,扦插时,插条芽朝上,插条与地面成45度角斜插入土,地面露出1~2厘米即可,株距10厘米,行距20厘米,平均每亩2.5~3万株苗左右,同一块田内尽量用粗度一致的插条,以便出芽整齐,方便管理。
(五) 田间管理
1. 水肥管理及除草:蒌蒿扦插完后应立即灌水,以后要及时灌水,保持田间土壤湿润疏松,切忌土壤干裂。夏季灌水时间应在早、晚进行,冬季灌水应选择晴天中午进行。一般采用浸灌,以减少肥分流失和土壤板结,每次灌透水后,待畦面土壤发白发干时再重灌。宜结合采收进行追肥,每次采收后每亩用10~15%粪水1500~2000kg浇施一次。封行前,要及时结合中耕拔除杂草,中耕时宜浅锄,切忌伤根和锄断地下根茎。
2. 打顶摘心:8月中旬在开花之前打去主茎,促进侧芽生长,减少开花、结籽的养分消耗,提高光合能力,积累根部养分,为翌年高产打下基础。
3. 适时覆盖:武汉地区于11月中旬平地割除地上茎秆,同时清除田间枯枝残叶。浅松土,注意勿伤地下根状茎,并结合浇透水施人粪尿3000kg~4000kg/667m2或有机复合肥50kg /667m2。5~7天后扣大棚。棚内昼温宜在17~23℃,最高不超过25℃,并注意通风降湿。
上一篇: 如何掌握矮化密植栽培中的栽植密度?
下一篇: 早秋芹菜种子催芽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