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等浓度较高时,会对对虾的生理活动产生影响,严重时可引起对虾发病。这些因子对对虾的毒性,随着溶解氧浓度的增加而降低。所以,当水体中这些因子的浓度增高时,可打开增氧机增加水体的溶解氧,以缓解它们的毒性。另外,施放光合细菌、EM菌和益生素等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氨氮和亚盐
虾友们关心最多的是亚硝酸盐,这是正确的。亚硝酸盐高可以引发鱼类的“褐血症”,虾也一样,只不过虾的血是无色的,不易观察;亚硝酸盐高还能引起水质的剧烈变化,是缺氧“泛池”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标粗”阶段,亚硝酸盐高会造成幼虾鳃发育的畸形。亚硝酸盐还有一个特性,犹如人类的血糖指标一样,很难降,必须一开始就加以调控。
水产养殖对象所排泄的氨氮,要经过亚硝酸盐形态后才能转化为硝酸盐,而亚硝酸盐的转化需要大量处于“激化”(或“极化”,我的化学不很好,再说,丢了30多年了,可能比喻不恰当)状态的溶氧,为什么这么说呢?实际生产中,往往会碰到溶氧量很高而亚硝酸盐也很高的情况,可能是氧气分子不易离析成单个氧原子参与反应所致。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或许提高水体氧化电极电位是不错的选择。
氨氮和硝酸盐可以直接给微生物和浮游植物利用,但微生物和浮游植物也耗氧,尤其是夜间。氨氮多,藻类旺,新陈代谢加快,世代交替和生物消长也加快,很可能产生最近虾友们聊的最多的“藻毒”的危害。一定数量的微藻是必须的,但需要加以控制,即保持与菌相的“平衡”。
2、PH值
PH表示水体酸碱度,其变化过程不再赘述。当PH值一天中的变化值小于0.5时,说明藻类生长处于“平衡”状态(类似于物理学中的“匀速运动”),一旦超过0.5时,水质就有可能发生变化,或者是藻类过旺(这点可以用肉眼观察之,精确一点可用透明度盘测量之),或者是碱度下降,影响水体的缓冲能力,或者水体中菌类偏少,菌相和藻相不能“平衡”。
水质变化可以用PH值得变化来判断,但它反映的是水质变化后的情况,如果PH值的变化用累计值来加以计算,是否可以预判水质变化呢?我想是可以的,但因条件所限,本人一直没有机会来做这项工作,期待虾友们来加以论证。
3、溶氧
溶氧是养虾的关键因素之一。前几年看到马总关于“溶氧气泡病”的理论,也曾随大流而不屑一顾,现在看来,马总的理论是有一定道理的,只是马总指出了溶氧可以诱发“气泡病”,但其成因则没有具体说明。实际上,“溶氧气泡病”是由于水体中的氧气处于“过于稳定”状态而不能被虾的鳃吸收的缘故,尤其是养虾中后期,尤其是一些容易被养虾产品销售人员忽悠的朋友,当养虾水体投放诸多养虾产品后,水体中到底是什么状态?谁都说不清。我把这种养虾方式叫做搞不清溶剂的“溶液养虾”。因此,如何“活化”溶氧分子是养虾朋友们应该研究的问题。
4、钙、镁
前面提到过南美白对虾的应激反应,它的表现方式就是蜕壳,因此,钙对养虾很重要。可以肯定地说,只要是养虾的朋友,他们的虾塘绝不会缺钙,但是不是“有用”,不好判断。有一个叫“木桶原理”或叫“短板理论”,说的是只要木桶里有一块不够高度,木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同样,我们往往只注意钙而忽略了它的“盟友”镁,那可能就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
钙充足是必要的,水体检测有时钙很充足,为什么还会出现蜕壳不遂的现象呢?水体往往会出现钙暂时性缺乏的情况,比如,虾应激前使用过络合性的解毒药、经常使用豆浆泼洒等等。
5、重金属
要高度重视重金属离子对南美白对虾生长的影响,尤其是有污染水源的地方。为什么有时水体检测值不高,也会有重金属中毒症状呢?因为水生动物对重金属有富集作用,生物链环节越多,生物量越大,虾中毒的可能性就越大。
上一篇: 黄瓜茎有哪些特性?
下一篇: 地丁对气候条件有什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