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症状:
该病主要危害叶、果实和茎部。幼苗期发病,先从叶开始向茎扩展,在茎接叶柄处呈黑褐色腐烂,植株折倒或枯死。成株发病,初期多从外叶尖端或边缘出现不规则的暗绿色水渍状病斑,扩大后变褐色。潮湿时,病斑边缘和健叶交界处有白霉。果实发病,病斑不规则呈云状,边缘模糊。潮湿时,表面有少量白霉。茎上发病,茎部形成长短不一的褐色条斑,稍凹陷。潮湿时,病斑边缘白霉明显,重病株腐烂、折倒。
2.发病条件:
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种子带菌是远距离传播源。初侵染,地势低、积水、偏施氮肥、苗徒长、植株过密、湿度大的田块易发此病。一般植株多从下部叶片发病,产生孢子囊,通过雨水、气流传播再侵染。一般,在气温18~22℃、相对湿度90%~95%的条件下,病害流传快。早晚雾大、露重,或连日细雨、湿度高,发病严重。
3.防治方法:
选用良种,用55℃的温水浸种30分钟消毒,培育无病壮苗。定植大田前喷药,带药下地。
注意轮作,做好田园清洁。选择地势高、排水方便田块种植,深沟高畦整地。
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及时整枝,打去植株下部老叶,加强通风降温。
药剂防治。初发病时,可用25%甲霜灵(瑞毒霉)800倍液,或露克星800倍液,或克露800倍液,或安克800倍液,或40%乙磷铝200倍液,或58%瑞毒霉锰锌600倍液,或1:1:150~200波尔多液等进行防治。每5~7天1次,交替使用3~5次。
茄晚疫病主要为害叶和果实,也能为害茎部,多从植株下部叶片的叶尖或边缘先呈现不规则的暗绿色的水渍状病班,扩大后转为褐色。潮湿时,在叶片背面病斑边缘与健部交界处长有一圈浓霜状白霉,全叶迅速腐烂,茎部受害形成黑褐色病班,稍凹陷,病班边缘霉层较显著,扩大后表皮腐烂。果实上长出灰绿色水渍状硬班块,边缘不明显,后变深褐色,潮湿时其上可生少量白霉,并迅速腐烂。
防治方法 选择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与非茄科蔬菜实行3年以上轮作。按配方施肥,增施磷钾肥。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喷洒20%驱霜微乳剂1500倍液、或72%克抗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2%威克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2.2%霜霉威水剂600倍液,每7~10天1次,连续2~3次。
本病发生于叶、茎、果实及叶部,病斑大多先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初为水浸状褪绿斑,后渐扩大,在空气湿度大时番茄晚疫病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可扩及叶的大半以至全叶,并可沿叶脉侵入到叶柄及茎部,形成褐色条斑。最后植株叶片边缘长出一圈白霉,雨后或有露水的早晨叶背上最明显,湿度特别大时叶正面也能产生。天气干旱时病斑干枯成褐色,叶背无白霉,质脆易裂,扩展慢。茎部皮层形成长短不一的褐色条斑,病斑在潮湿的环境下也长出稀疏的白色霜状霉。
上一篇: 豆角种植的施肥方案?
下一篇: 樱桃萝卜的种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