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园艺 > 蔬菜园艺 > 其他蔬菜 > 高温闷棚应注意那些问题? 其他蔬菜

高温闷棚应注意那些问题?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一、结合整地,深翻施肥
  地要整平,整细,并结合整地采取深翻施肥,结合整地,把鸡粪、猪粪等有机肥料一并施入地下,以便借高温杀死有机肥中的病菌虫卵。将地深翻耙平后,再按照作物的种植方式起垄或做成高低畦,这样可使地膜与地面之间形成一个小空间,可增强杀菌效果。
  二、药物处理,灭菌杀虫
  对往年有死棵现象的大棚,每亩可用多菌灵2-3公斤,撒在地上深翻10-15厘米后,覆盖地膜进行土壤消毒,以杀死土壤中的病菌。此外,在密闭大棚之前,棚体内表面再喷施一次多菌灵杀菌剂和杀虫剂,以杀死躲在缝隙中的病菌和害虫。
  三、足水浇灌,增加湿度
  土壤的含水量与杀菌效果密切相关,实践证明,土壤含水量过低,达不到好的杀菌效果。一般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时效果最好,灌溉的水面高于地面3-5厘米为宜。
  四、密闭大棚,提高地温
  用大棚膜和地膜进行双层覆盖,严格保持大棚的密闭性,在这样的条件下处理,地表下10厘米处最高地温可达70℃,20厘米深处的地温可达45℃以上,这样高的地温杀菌率可达80%以上。
  五、适当延长闷棚时间
  绝大多数病菌不耐高温,经过10多天的热处理即可被杀死,如立枯病病菌、黄瓜菌核病病菌、黄瓜疫病病菌、茄子黄萎病病菌等都不耐高温。但是也有的病菌特别耐高温,如根腐病病菌、根肿病病菌和枯萎病病菌等一些深根性土传病菌,由于其分布的土层深,必须处理30-50天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因此,进行土壤消毒时,应根据棚内所种作物及其相应病菌的抗热能力来确定消毒时间。
  六、闷棚后的处理
  高温闷棚对不超过15厘米深的土壤效果最好,对超过20厘米深的土壤消毒效果较差,因此,土壤消毒后最好不要再耕翻,即使耕翻也应局限于10厘米的深度。否则,会将下面土壤的病菌重新翻上来,发生再污染。高温闷棚能大幅度降低田间的病菌密度,大大减少作物发病的机会。
  七、高温闷棚前千万不要随翻地施入生物菌肥 因为夏季闷棚时的温度一般常可达到70℃以上,这么高的温度,很容易将生物菌杀死。因此,生物菌肥应在高温闷棚后施入。

高温闷棚是指在夏季休闲期,用塑料薄膜密封大棚,在强光照射下,使大棚内迅速升温到60—70度以上,并保持一定时间,利用高温对大棚进行杀菌消毒。高温闷棚的核心在于提高棚温和地温,从而切实达到杀灭病虫杂草的目的,高温闷棚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干闷与温闷相结合。
干闷:冬春茬蔬菜采收期结束后,大量的病菌、虫卵集中在土壤、立柱及墙体的表层。此时关闭通风口并检查修补好棚膜破损,进行高温闷棚,中午棚温可超过60度,并维持数小时,一周内可以灭除棚内多数的活体动植物病原体,所谓干闷。该法简便易行,是菜农朋友常采用的措施,但这并不是高温闷棚的全部,若仅用此法,也仅能杀灭棚室表层的病虫,故仍需结合温闷,以达到杀菌虫全面、彻底的目的;
温闷:利用水的导热性高于土的特点,保证土壤耕作层达到更高的温度。因而必需深翻土壤25—30厘米,若不深翻而单采用旋耕机翻地,会造成杀菌、虫范围小,土壤深层的病菌和线虫难以杀灭。因而闷棚效果差,并且翻地要大水漫灌,覆盖地膜。有条件的还可在翻地时挖沟,沟施麦糠或麦秸。土壤板结、盐害严重的棚室,更宜采用该法。
干闷、湿闷结合,可避免单纯干闷或湿闷造成病虫产生抗性问题,故而杀虫较全面,彻底。
二、全棚密闭。
即要将放风口关严,又要将地面覆盖地膜,很多菜农就是因为不覆盖地膜,而使土壤温度达不到,故而防治效果较差。
我们知道根结线虫的致死温度为55度。在55度的环境下10分钟即可死亡。若不覆盖地膜,土壤深层的温度达不到该温度,因而就难以达到杀菌全面、杀虫彻底的效果,且最好将棚室覆盖的旧膜去掉,换上新薄膜,以便于提温。注意新膜不要用压膜线固定,只将四周围用泥封严即可,以备后用。
三、闷棚时间要充足。
连续曝晒15天,其中至少要有连续晴好天气5天。这与全棚密闭作用是一样的,主要是为了充分提高棚内的温度和棚室土壤温度。这样,棚温达到70—80度,土壤达到60度。
高温闷棚正当时,若能更好的净化土壤,灭虫灭菌,望广大菜农能够充分认识到以上三点的重要性,引起足够的重视,为下茬作好充足的而又必要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