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危害特点①棉花发芽到吐絮期间均可发病,种芽、子叶、真叶、茎、苞叶和棉铃均可被侵染。②子叶发病初期为圆形或椭圆形油浸状暗绿色小病斑,逐渐扩大为褐色或深褐色,并引起干枯和脱落。③真叶病斑因受叶脉限制而呈多角形,病斑为褐色油浸状,严重时病斑连接成片。④叶上病斑可沿叶脉扩展呈褐色条状,引起叶片皱缩扭曲和干枯。⑤叶片、苞叶严重感病后可刺激叶柄基部过早形成离层,导致叶片提早脱落。
(2)防治措施①种子消毒。一是种子经硫酸脱绒和消毒处理;二是用55~60℃的热水浸种半小时;三是用10%萎锈散、0.5%三氯酚酮等拌种或包衣。②科学管理棉田。重病棉田,要早间苗,晚定苗,及时剔除病苗;集中焚烧病株残体;平衡施肥;实施轮作或深翻,合理灌溉,及时开沟排水、中耕放墒。③棉田喷药保护。苗期喷施0.5%等量式波尔多液,或采用50毫克/千克链霉素和土霉素合剂与0.25%氧氯化铜混用,播种后40~50天起,每2周喷1次,连续3次,效果较好。
该病不仅为害棉苗,同时也为害成株的茎叶及发育中的棉铃。苗期染病子叶受害呈水渍状不规则形或圆形病斑,黑褐色,严重的子叶枯死脱落。真叶染病叶背先产生深绿色小点,后扩展成油渍状,叶片正面病斑多角形,有时病斑沿脉扩展呈不规则条状,致叶片枯黄脱落。茎染病现水现状主病斑,后扩大变黑或腐烂,病部凹陷,病菌弯向一边。顶芽染病形成“烂顶”,造成全株死亡。湿度大时,病部分泌出粘稠状黄色菌脓,干燥条件下变成薄膜或碎裂成粉末状。棉染病初生油浸状深绿色小斑点,后扩展为近圆形或多个病斑融合成不规则形,褐色至红褐色,病部凹陷,幼铃脱落,成铃部分心室腐烂。
(1)采(1)采摘完毕后及时清除棉田病株残体,集中沤肥或烧毁。(2)精选棉种,合理密植,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结合间苗、定苗发现病株及时拔除。(3)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避免偏施、过施氮肥。(4)提倡采用垄作或高畦,科学灌溉,严禁大水漫灌、串灌。及时中耕放墒。(5)种子处理。采取浓硫酸脱绒可消灭棉种短绒带菌,具体方法参见棉花黄萎病。也可沿用“三开一凉”温水(55-60℃)浸种半小时。(6)选用抗病品种。陆地棉中贷字棉系统抗性强,中棉也较抗病。摘完毕后及时清除棉田病株残体,集中沤肥或烧毁。(2)精选棉种,合理密植,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结合间苗、定苗发现病株及时拔除。(3)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避免偏施、过施氮肥。(4)提倡采用垄作或高畦,科学灌溉,严禁大水漫灌、串灌。及时中耕放墒。(5)种子处理。采取浓硫酸脱绒可消灭棉种短绒带菌,具体方法参见棉花黄萎病。也可沿用“三开一凉”温水(55-60℃)浸种半小时。(6)选用抗病品种。陆地棉中贷字棉系统抗性强,中棉也较抗病。
上一篇: 马铃薯病毒病的传染途径主要有哪两种?
下一篇: 几种农作物种子的贮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