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吸浆虫,俗称小红虫是小麦生产中毁灭性的一种害虫。成虫形状和蚊子很相似,颜色和蚊子完全不同。平原地区以麦红吸浆虫为多见。该虫主要以幼虫为害小麦花器和乳熟籽粒,吸食浆液,造成瘪粒而减产。一般被害麦田减产三至四成,严重者减产七到八成,甚至造成绝收。因而,应引起高度重视。
一、 小麦吸浆虫的发生规律与习性
小麦吸浆虫一年发生一代,以幼虫在土中结茧越夏、越冬。第二年春在土温上升到12℃以上(小麦开始孕穗)时,幼虫上升到土表化蛹;土温达15℃以上(小麦开始露脸抽穗),蛹开始羽化为成虫;土温达到20℃时(小麦进入抽穗盛期),吸浆虫进入成虫盛发期。成虫羽化后1天即交配并在麦穗上产卵,经4-5天卵孵化,幼虫随即爬入颖壳子房上或麦粒上,以口器挫破麦粒果皮吸食流出的浆液,经15~20天老熟,幼虫很小,体长在2.5~3毫米之间,无足蛆状,在麦穗的颖壳内吸食麦粒的浆液为害,故称吸浆虫。在小麦成熟前遇有足够的湿度爬出小麦颖壳,弹落入土。入土的幼虫3天后结茧,多在离地面10厘米深处,以后随温度降低潜入地下20厘米深处越冬。
二、影响小麦吸浆虫发生的主要因素
雨水是影响吸浆虫发生轻重的一个重要条件。上年夏季和翌年春季的降雨量对吸浆虫的发生举足轻重。吸浆虫喜湿,在成虫活动和卵孵化阶段,气候干燥不利于吸浆虫的发生。在麦穗内幼虫进入老熟时,如果天旱无雨,幼虫不能入土,不能结茧越夏、越冬,来年就不可能发生。另外,虫害发生轻重还与小麦品种的关系很密切,凡小穗稀疏、壳薄、口松的品种受害较重。
三、 防治措施
小麦吸浆虫的防治应以农业防治、化学防治并举为原则。
(1)农业防治主要是选用抗虫品种,其次轮作倒茬、耕翻暴晒、控制春后灌水、追肥。
(2)化学防治主要是抓住蛹期和成虫期的防治。吸浆虫发生严重的地块,还可以在种麦前整地时,结合防治地下害虫,可用5%毒死蜱颗粒剂或3%甲基异柳磷或辛硫磷、甲拌磷颗粒剂每亩2公斤拌细士25-30公斤制成毒土,均匀撒施地表后耕翻进行土壤处理。蛹期防治是防治吸浆虫的关键期,也是防治效果最佳的时期。春季4月中旬(20日左右)幼虫上升土表化蛹时,若淘土每方(10×10×20厘米)有虫2头以上时可用上述毒土撒施麦垄间,撒后浇水,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5月上旬当小麦"抽穗扬花"时,手拔麦垄一次可见吸浆虫成虫一二头时,应立即防治,结合小麦"一喷综防"每亩可用杀虫剂40%氧乐果乳油50克或10%吡虫啉20克加杀菌剂15%三唑酮50克加叶面肥98%磷酸二氢钾30克,混合均匀后喷雾均有良好防治效果,同时还可兼治麦蚜、白粉病、锈病、赤霉病、叶枯病等。
上一篇: 给仔猪啥时候猪舍补铁针
下一篇: 春季猪场口蹄疫综合保健防控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