鲈鱼是一种肉质鲜美的鱼类,有四个种类,分别是:海鲈鱼、松江鲈鱼、大口黑鲈、河鲈,而这些鲈鱼都具有生长快、适应性强、抗病能力好的特点,只要经过淡化处理就可在淡水中养殖,现小编将淡水鲈鱼的苗种放养和养殖技术提供如下:
淡水鲈鱼养殖技术
一、池塘条件成鱼养殖池塘面积不宜过大,以1~5亩为宜,沙壤土底质,淤泥较少,池底平坦,略向排水口倾斜,水深1.54米,排灌水系统完善,水源充足、清新、无污染,水质,良好。池塘经干塘曝晒,在放养前10~15天放水10厘米左右,每亩用生石灰80—100公斤,隔天另加漂白粉5公斤,化水全池泼洒,进行清塘消毒。
二、苗种放养花鲈苗种经淡化处理,培育成体长达10厘米左右,放入池塘进行成鱼养殖,成活率高。放养规格力求整齐,以免相互残食,、放养密度以每亩1000—1500尾为宜,同时搭配养殖大规格鳙鱼种40尾、鲢鱼种20尾及彭泽鲫200尾,以充分利用水体,调节水质,增加产量。
三、饵料投喂花鲈掠食性强,可用鱼糜或冰鲜小杂鱼、野杂鱼肉块喂养,经过驯化可投喂配合颗粒饲料。投料之前先泼浇几下水,以形成条件反射,再投以颗粒饲料,经过数次调驯,只要听到泼水声花鲈就会群游而至取食。选择位置居中地方,用竹、木跳板伸入池中水面,距池岸6—7米,搭设投饵点,这样的投饵点饵料投撤面积大,鱼摄食时不易混水,而且可容纳较多的鱼均匀摄食。日投饵量在前期鱼体较小时,可按鱼体重8%—15%投喂,每天3—5次,后期随鱼体长大,可按鱼体、重的3%~5%投喂,日投2次,投饵量应根据鱼摄食情况和生长情况及时调整。根据花鲈不喜强光的习性,日出和日落时,摄食旺盛,中午几乎不摄食,所以应注意早晚2次投喂。投时应掌握“慢、快、慢”的原则,开始时少投,将鱼引诱聚集后再快投,并及时扩大投饵面积,使鱼群均匀吃饱,等鱼快吃饱,抢食不激烈后再少投,一直喂到多数鱼离开投饵点为止。一般每次投喂时间在30分钟左右,防止饵料沉底浪费并污染水体。
四、水质调节花鲈属底栖性鱼类,喜欢在清洁、溶氧量较高(4—6毫克/升)、透明度在30—40厘米的水体中生活。在成色养殖过程中,应根据水色和透明度灵活及时加注新水。前期,由于鱼小,温度低,水质容易控制,加水、换水周期可长一些,随着鱼体的生长和鱼池生物量增加,应做到勤巡塘,经常注入新水,合理使用增氧机增氧。9~10月温度适宜,是花鲈快速育肥阶段,不可忽视水质调节。
五、捕捞花鲈极易捕捞,池塘中养殖的花鲈经1~2次拉网可以捕获90%以上的成鱼。但需注意2点:一是在拉网捕捞前应停止投饵1天,因为饱食的鱼胃容量大,被其他鱼冲撞后,极易引起受伤;二是花妒性凶猛,拉网时由于惊吓,也易产生碰伤及相互刺伤,故拉网时尽量选择网目较小的网捕鱼,按量取鱼,尽量不整池拉网。起网时做到网不离水,分段在网中不离水取鱼,这样可使未销售的商品鱼或被检捕的商品鱼少受损伤。拉过网的池塘,应该进行1次以预防水霉病为主的水体消毒。
淡水鲈鱼因为生长快速,所以在春季放养进行养殖,基本到年底每尾就可以达到0.5-1公斤,平均亩产量超过1000公斤,效益非常的可观。
1、池塘建造池塘面积5~8亩,长方形,南北走向较好。要求池底平坦,沙泥底质,池岸牢固,池深2米。池底埋设进排水管道,配备增氧机。放养前对池塘清淤消毒。施肥培养基础饵料,使池水呈油绿色或茶褐色。2、苗种培育从海区捕捞的鲈苗(体长1.5~2厘米),经过淡化至盐度4‰~7‰后投入暂养池(盐度1‰)。暂养池放养密度控制在每亩1~2万尾,经常对池塘冲水增氧。下池第二天开始投喂浮游动物、红虫等鲜活饵料,以后逐渐用鱼浆、浮性颗粒配合饵料与鲜活饵料混合投喂,驯化至可投喂鱼糜、浮性颗粒饲料为止。日投饵量为在池鱼体重的15%,分3次投喂。在开始投饵前3天,每50公斤鱼用土霉毒3克、维生素C1克,拌入饲料每天投喂一次,连喂3次。经过20多天,鱼苗长至4~6厘米时分入大池饲养。3、饲养管理将鲈鱼过筛后按大小分池饲养,放养密度为每亩2500~3500尾,保持水深1.5米以上,池水肥度适宜,适明度30厘米,呈油绿色。每天投饲两次,主要饲料为鱼糜和浮性颗粒饲料,饲料中添加维生素B、C,日投饵量为在池鱼体重的60%。每月用土霉素、维生素等拌饵料投喂2次,每次连喂3天。每天巡塘,在夜间或天气闷热、气压低时开机增氧,及时换水,保持池水清新。4、疾病防治鲈鱼在人工高密度养殖条件下容易发病,必须加强病害预防,定期对养殖池塘、食台进行药物消毒,发现疾病及早治疗。重点防治肠炎病、烂鳃病、出血病、水霉病和寄生虫病。
上一篇: 养花卉驱蚊蝇?
下一篇: 哪种植物是“室内空气净化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