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碳氮比失调。秸秆本身碳氮比为65~85∶1,而适宜微生物活动的碳氮比为25∶1,秸秆还田后土壤中氮素不足,使得微生物与作物争夺氮素,结果秸秆分解缓慢,麦苗因缺氮而黄化、苗弱,生长不良。
二、秸秆粉碎不符合要求。有的地块粉碎后的秸秆过长,其长度大于10厘米,不利于耕翻,影响播种。
三、土壤大小孔隙比例不合理。秸秆还田后,使土壤变得过松,大孔隙过多,导致跑风,土壤与种子不能紧密接触,影响种子发芽生长,使小麦扎根不牢,甚至出现吊根。
那么,怎样才能弥补以上缺陷,保证稳产、高产呢?
一是补施氮、磷、钾肥料 。 秸秆还田后,增施速效氮肥,可降低土壤中的碳氮比,从而利于微生物的活动,满足幼苗生长对氮素的需要,秸秆分解加快,又可为小麦中后期生产提供各种养分。 按比例补施氮、磷、钾肥料,可满足小麦生长的需要,提高作物产量。其用量为每亩施碳铵15公斤,过磷酸钙25公斤,硫酸钾10公斤;二是粉细深翻。秸秆粉碎长度宜小于10厘米,均匀撒于地表,然后深翻入土,以利播种;三是提高播种质量。秸秆还田的地块,若采用普通型耧腿小麦播种机,播种时易壅土,影响播种质量,应采用与之配套的旋转式(转盘式)播种机,以提高播种质量;四是适时镇压浇水 : 小麦播种后,晾晒一天,用石磙镇压,使土壤密实,消除大孔洞,大小孔隙比例合理,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利于发芽扎根,可避免小麦吊根现象;五是消灭病原体。 带病的秸秆不能直接还田,否则夏季玉米易发生病害,这类秸秆应销毁或高温堆腐后再施用。
(1)影响玉米秸秆腐解的因素。①水分。玉米秸秆还田田间土壤含水量应在田间持水量的60%-70%最适于玉米秸秆腐烂。②温度。田间土壤的温度高低不仅影响微生物群体组成活性,也将影响土壤酶的活性。温度过高会抑制微生物活动,使土壤中酶失去活性,温度过低微生物活性弱,玉米秸秆腐烂缓慢,一般适宜温度在28~35℃范围内。
(2)玉米秸秆还田适当施用有机肥料。在玉米秸秆还田中适当配施一定量的氮肥。一般认为,微生物每分解100g秸秆约需要0.8g氮,即1 000kg秸秆至少加入8kg氮才能保证分解速度不受缺氮的影响。对于缺磷和缺硫的土壤还应补施适量的磷肥和硫肥。
(3)玉米秸秆还田的时间、数量和质量。在玉米收获前6~7天,每亩用克无踪0.5kg或者用草甘膦1kg兑水60kg在晴天均匀喷洒田间,杀除杂草。
秸秆还田的数量可根据土壤状况而定。在较瘠薄的土壤上,施肥量不足的情况下,秸秆还田数量不宜多,一般(200-260公斤/亩)为宜。在较肥沃的土壤上,施肥充足的条件下,还田数量可达(400-500公斤/亩)。还田后要及时耕翻,使秸秆残体分散均匀与土壤充分混合。要求耕翻18-20cm,耙平并加重镇压,避免出现翘虚现象。
必须保证秸秆粉碎质量,采用机械作业时,要求拖拉机用低档作业,以增加粉碎时间和切割速率。收获果穗后立即还田,趁秸秆青绿状态进行,既易粉碎,又能保证质量。在秸秆腐解过程中产生一些有机酸,往往抑制种子发芽和前期生长。为此,应该注意采取耕作措施疏松土壤,改善土壤通气状况。秸秆还田技术性较强,掌握不好会出现负效应。各地要摸清在不同气候(温度、降水)、土壤条件(土壤类型,质地、肥力)和生产水平条件下秸秆的腐解情况,确定适宜的翻压时间、翻压数量、补氮数量,并选准过硬的还田机械。
一、秸秆要切碎 把玉米秸秆趁鲜铡成3~6厘米长的短节,或用机械粉碎,以免秸秆过长土压不实,影响作物的出苗与生长。
二、补施氮肥 土壤微生物在分解作物秸秆时,需要一定的氮素,会出现与作物幼苗争夺土壤中氮素的现象。所以,要按每100公斤玉米秸秆加10公斤碳酸氢铵的比例进行补施,这样,可以避免作物苗期缺氮发黄。
三、数量要适宜 还田的玉米秸秆以每亩300~400公斤为宜,多了反而会危害作物根系生长。
四、防病虫害传播 玉米秸秆还田时要选用生长良好的秸秆,不要把有病虫害的秸秆还田,以免病虫害蔓延和传播。
五、耕翻深度要合理 玉米秸秆还田时,一般应埋入10厘米以下的土层中,耙平压实。同时还应注意本田秸秆还本田。
六、足墒还田 玉米秸秆还田后,由于秸秆本身吸水和微生物分解吸水,会降低土壤含水量。因此,要及时浇水,以促使秸秆与土壤紧密接合。
上一篇: 吊兰在室内过冬叶片发黄怎么办
下一篇: 阐明疾病发生的环境因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