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覆土的制作
1.因鸡腿菇有不覆土不出菇的特性,所以覆土是鸡腿菇栽培中一项极重要的工作。覆土材料配制的好坏和消毒处理是否彻底,直接影响菇的产量和质量。
2.覆土材料的选择和理化性质都应符合鸡腿菇生长的需要。基本要求是结构疏松、孔隙度高、通气性能良好、有一定的团粒结构,如粘壤土、菜园土、河泥等。
3.覆土材料的配制。粘壤土或河泥土75%。炉灰渣25%,磷肥0.5%,生石灰1%,多菌灵0.1%,敌敌畏0.1%,pH值8~9,水适量。土握在手捏成团,触之即散。
五、畦床处理和脱袋覆土
1.畦床处理
把畦床整平,灌大水后中间留出过道,并用畦内土垒起25厘米左右的坝埂,散入少量生石灰备用。
2.脱袋覆土
将发菌好的菌袋脱袋后纵排摆入已处理好的畦床内。间隙用处理好的营养土填充,菌棒上覆3~5厘米厚的营养土。覆土后上盖地膜保温保湿,温度应掌握在12~25℃,注意保持土层湿润,加强通风换气。大约覆土15~20天,菌丝即可穿透覆土层并出现原基形成子实体,此时喷一次水。子实体在生长阶段保持较高的湿度和一定的散光,但不可喷大水,保持地面湿润即可。加强通风换气,管理上主要掌握温湿度。女口棚内温度超过25℃以上时,以降温增湿为主,喷雾状水保持地面湿润。换气时应避免强风直接吹入畦床,以免影响菇的色泽和质量。可根据出菇的多少灵活掌握通风量,低温季节每天11~14时通风,高温季节每天早晨和傍晚通风,阴雨天加大通风量。出菇温度控制在8~25℃之间,最适温度在14~18℃之间,湿度保持在80%~90%之间。[2]
当子实体长至圆柱形或钟形时,颜色由浅变深,菌盖与菌环未分离或刚刚松动时就要适时采摘。头潮菇采完后,应及时把死菇、菇根清理干净,补足覆土;一次性补足水分,管理好温湿度,养出下潮菇。
鸡腿菇是一种高档食用菌新品种,具有较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据有关食用菌研究专家分析,每100克鸡腿菇干品中含有粗蛋白25·4克,脂肪3·3克,无氮 碳水化合物51·5克,纤维素7·3克,灰分12·5克,热效能值达到346千卡。此外还含有全部人体必需氨基酸。栽培鸡腿菇原料丰富,大多数材料来源于 农副产品(如稻草、秸秆、谷壳、木糠等),并且成本低,效率高,出菇时间长,操作简便,生熟料栽培均可。鸡腿菇不仅是一种风味独特的膳食佳品,也是一种比 较难得的保健食品。目前市场上售价较高,销量居高不下,价格稳定在16—25元/公斤,经济效益可观。栽培鸡腿菇,是我省山区农民致富的好门路,尤其是适 宜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地区农民栽培。
鸡腿菇菌种的培育必须通过正规的制种科研单位进行,种户可购买菌种直接生产。现将稻草免浸泡栽培鸡腿菇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1、选场配料 栽培场地可选择在室内或室外大田、大棚,或者果树、农作物间进行套作。种植季节一年四季均可,夏季在室内或遮阴棚种植,秋、冬、春三季均以 室外为主,进行露地栽培。配料:按20平方米的种植面积计算,需用干稻草400公斤、石灰粉20公斤,此外还可适当添加辅助原料(如麦皮、米糠)等。
2、原料处理 用3%石灰水浇泼在配料上,边浇水边上堆培养料,堆高2米,长宽自定,拍严实后盖膜发酵。在料中插一支温度计,当料温升至60℃时,延续至次日上午翻堆1次,边翻边浇3%石灰水,同前面一样再盖膜发酵,再次达到60℃以上维持1天即可下田栽培。
3、播种栽培 (1)建畦:挖宽1·2米,深10厘米,长度不限,共20平方米的畦床,四周开挖深宽各20厘米的排水沟。(2)畦床消毒:栽培前几天用 3%石灰水浇于全畦床,栽培的当天撒一层干草木灰。(3)播种方法:采用层料3层种的层播方法,每平方米按干料计算用料20公斤,厚约25厘米,用种量 10%。栽培结束后用木板压实整平料面,薄撒一层干草木后盖土3厘米,土表再薄撒一层草木灰,盖膜发菌,3天后抖动薄膜通风换气,每天两次。
4、发菌管理及采收 模仿育秧苗方法撑起小弓棚,用减少或增加竹弓上的草帘厚度和用制作双层竹弓双层膜的方法来调控料床温度在10—28℃之间,40天 后可见小菇破土而出,此时揭去料面土层上的盖膜,轻喷勤喷雾水保湿,再过10—25天在菇蕾期时即可采收,用手将菇左右旋转拨出,用刀削去菇脚上的泥土即 可销售。
5、加工方法 鸡腿菇七、八成成熟采收后,要及时加工才能保证菇体的独特风味与营养。简易加工方法是将菇体洗净后,浸入0·6%盐水 中约10分钟,沥干装入塑料包装袋,于10—25℃的温度中4—6小时,鲜菇即变为原菇的虎皮状颜色,也与鸡腿皮相似,能保鲜3天左右。盐渍法是把刚采收 到上八成成熟的鲜菇洗净后,放入开水中煮6—8分钟,然后捞出冷却沥干水分,放入缸内腌制。先在缸底放一层菇,再在菇面放一层细盐,按一层菇一层盐装至缸 三分之二处,最后加适量饱和盐水,再腌8—10天后即捞出沥去多余的盐水,装桶密封即可长期贮存,这样做可保证销售2—3个月时间以上。
鸡腿菇风味独特,被视为美味佳肴。它肉质肥厚,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且对治疗糖尿病、胃病和降血压有显著疗效,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一、鸡腿菇的栽培原料及配制
鸡腿菇适应性强,是我国有机食用菌中栽培方法最简便、最灵活、原料最丰富的品种之一。如:玉米芯、玉米秆、稻草、高粮秆、豆秸、高粮壳等都是栽培鸡腿菇的好原料。
培养基的配制:
1.玉米芯80%,米糠20%,石膏1%,磷肥1%,生石灰3%,尿素0.2%,多菌灵(含量50%)0.1%,含水量在60%~65%之间。
2.玉米秸80%,米糠20%,磷肥1%,生石灰3%,石膏1%,尿素0.2%,多菌灵(含量50%)0.1%,含水量在60%~65%之间。
3.豆秸40%,玉米芯40%,米糠20%,石膏1%,磷肥1%,生石灰3%,尿素0.1%,多菌灵(含量50%)0.1%,含水量在60%~65%之间。
4.稻草80%,米糠20%,石膏1%,磷肥1%,生石灰3%,尿素0.1%,多菌灵(含量50%)0.1%,含水量在60%~65%之间。
5.玉米芯40%,玉米秸40%,米糠20%,石膏1%,磷肥1%,生石灰3%,尿素0.1%,多菌灵(含量50%)0.1%,含水量在60%~65%之间。
注:以上配方中的玉米芯、秸秆,均粉碎成玉米粒大小,pH值在8~9之间。
二、拌料与堆积发酵
每堆250~500公斤,把磷肥、生石灰拌在米糠中,然后与其它料混合拌匀。把尿素、多菌灵溶于水中,再加到料里拌匀,堆成宽1.5米、高1~1.2米、长不限的堆,稍压实。然后在堆的周围用木棍每隔40厘米打两行直径5厘米、深至堆底的洞,进行有氧发酵。大约3~5天,料内温度可达60℃左右,开始翻第一次堆。以后每2天翻堆一次,共翻3~4次,使培养料产生少量白色羽毛状高温放线菌。发酵时间12~16天。
三、菌袋制作与培育
1.选袋
栽培袋可选用折径2.5~2.6厘米,1~2道的塑料袋,然后截成长度为45厘米,一头扎口备用。这样的袋每5000公斤料大约需18公斤。
2.装袋接种
装袋的前一天把温室密闭,每50米棚用甲醛500毫升,敌敌畏250毫升,加水15公斤进行全面喷雾。再用2.5公斤硫磺点燃,密闭24小时,杀死棚内杂菌害虫。装袋前将发好的料堆散开,使料温降至30℃以下开始装袋。把菌种掰成云豆大小,先把袋的一头放一层菌种,上面放一层8厘米左右的培养料,再放一层菌种(中间菌种放在袋的周围),共4层菌种3层料,最后袋口放一层菌种扎口,两端的菌种略多一些。
3.发菌
将装好的袋上堆培养,堆高6~7层,料内温度应掌握在20~26℃,最高不能超过30℃。大约5天左右用针在菌袋两头和中间菌层处打8~10个小孔。菌袋在培养期间,要翻堆检查2~3次,即每隔8~10天翻堆一次。翻堆时要做到上下、里外、侧向相互对调,目的是使菌袋均匀地接触空气和温度,使发菌平衡。菌袋培养期间应注意通风换气,可结合调节温度来通风换气。气温高时,发菌棚要加强通风和降温,菌温高时勤通风。如:掀开菇棚边及覆盖物,打开所有通风口使空气对流,从而加大空气流量,降低温度,提高发菌成品率。
菌袋培养期间应注意防湿避光,菌丝在袋内所需的水分不需外界供给,而是靠培养基内现有的水分提供,为此发菌棚内要干燥,空气湿度保持在70%左右。如果场地潮湿,空气湿度过高,会引起杂菌滋生,导致菌袋污染。因此,发菌棚宜干不宜湿。菌丝生长阶段不需光照,在黑暗条件下要比光线照射生长速度快。所以在菌丝生长阶段,发菌棚要尽量避免光照,菌丝才会迅速、整齐、均匀、粗壮。较强的光照对菌丝有抑制作用。按上述管理方法,约20~30天就可长满菌袋。
上一篇: 豆秆黑潜蝇如何防治?
下一篇: 怎样识别杂交稻种子的真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