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小麦 > 小麦发生冻害的原因是什么? 小麦

小麦发生冻害的原因是什么?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1、气候原因。全球气候变暖,小麦播种后至越冬前气温比过去偏高,导致部分小麦生长过快,抗寒性减弱,造成小麦冻害。

2、整地质量差。近几年小麦整地播种方式一般是采用犁地、旋耕、播种或者直接用旋耕机旋耕两遍,就直接播种。这种整地方式造成土壤过于疏松,土壤中水分散失严重,土壤热容量小,进入冬季后,造成小麦地上部叶片及根部冻害,这是造成小麦大面积冻害的主要原因。

3、播期不当。近几年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秋作物收获后农民不分小麦品种的特性,抢时播种,把部分需要晚播品种提前播种,造成小麦年前出现疯长、旺长现象,抗寒性降低,造成大面积冻害。

4、氮肥使用量过大。氮肥是小麦生长必不可少的肥料,但使用过多且一次性作基肥施入易引起幼苗旺长,叶片细嫩,分蘖节无法储藏足够的糖分,越冬易受冻害。

  小麦冻害是指低温、冰冻致小麦细胞组织受害。寒潮是指24小时内温度下降10℃以上,最低温度在5℃以下。寒潮是冻害发生的条件,极端低温,低温持续时间长,冷暖骤变,经常造成大范围的冻害,使小麦大面积大幅度减产,有的甚至绝产。

  一、小麦冻害的类型

  1) 初冬剧烈降温型:小麦刚进入越冬期,由于寒潮突袭,此时小麦未经抗寒锻炼而遭受的严重冻害。

  2) 严冬冻害:指冬天无积雪或雪层薄,麦田3厘米深处地温降至-5℃至-25℃时发生的冻害,造成死苗,甚至绝产。

  3) 早春融冻型:小麦返青后,抗寒能力下降,此时如遇到 倒春寒 天气,白天分蘖节处地温上升到8℃以上,夜晚又下降到-6℃以下,会造成麦苗死亡,小麦大面积减产。

  4) 晚霜冻害:小麦拔节后遭受晚霜冻害,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明显降低,有的甚至绝产。

  二、栽培措施与小麦冻害的关系

  山东近年来推广弱冬性品种,播种偏早,小麦提前进入二棱期而加重冻害,冻害率达50%以上。播种过浅,分蘖节离地面太近,极易冻死麦苗;基肥氮肥过多,冬前过旺,秸秆还田的麦田C/N比增加,微生物与小麦争氮,且不增施氮肥会造成黄弱苗,加重冻害;干旱、苗黄、苗弱、苗病和未浇冬水施肥的麦田冻害会加重。

1、品种。品种不对路,弱冬性品种面积加大。近几年随着暖冬气温的出现,弱冬品种因产量高,越来越为农民选用。但由于本身的抗寒性较差,抵抗力弱,对突然的降温难以适应,造成叶片大量干枯,甚至死亡。  
2、气候影响。播种后0℃以上积温的多少影响小麦前生长发育的最直接气候因素,小麦冬前积温为485-650℃为宜。超过650℃度以上,麦苗会出现旺长,叶龄较大,株体较高,过早封垄,个体内部糖分储量下降,抗寒性降低,易遭受冻害。  
3、栽培措施。一整地质量。在目前我县小麦深松耕技术还未完全普及,大部分农民主要推行旋耕整地,最深尺度在20公分左右,甚至更低,不利于小麦根系下扎。二秆还田技术的推广,土层不踏实。三有机肥施用量减少,出现了脱肥发黄麦田,不利于抗冻。四播后不镇压,坷垃 较多。五由于抢墒播种,播后不浇蒙头水,种子与土壤直   接触不好。五不根据生产需要浇好防冻水。六麦田放牧现象严重。  

1、品种抗寒性差,2、气温低造成冻害,3、播种过早或播量过大,造成群体过大、提前拔节而造成冻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