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其他 > 绿尾大蚕蛾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有哪些? 其他

绿尾大蚕蛾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有哪些?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发生规律

绿尾大蚕蛾在华北一年2代;华中、华东一年2~3代;华南一年3~4代。以老熟幼虫在寄主枝干上或附近杂草丛中结茧化蛹越冬。

一年发生2代地区,次年4月中旬~5月上旬越冬蛹羽化,第一代幼虫5月中旬~7月为害,6月底~7月结茧化蛹,并羽化为第一代成虫;第二代幼虫7月底~9月为害,9月底老熟幼虫结茧化蛹越冬。一年发生3代地区,各代成虫盛发期分别为:越冬代4月下旬~5月上旬,第一代7月上中旬,第二代8月下旬~9月上旬。各代幼虫为害盛期是:第一代5月中旬~6月上旬,第二代7月中下旬,第三代9月下旬~10月上旬。成虫具趋光性,昼伏夜出。多在中午前后和傍晚羽化,夜间交尾、产卵。卵多产于寄主叶面边缘及叶背、叶尖处,多个卵粒集合成块状,平均每雌产卵量为150粒左右。在三个世代中,以第二、三代为害较重,尤其第三代为害最重。

初孵幼虫群集取食,3龄后幼虫分散为害。1、2龄幼虫在叶背啃食叶肉,取食量占全幼虫期食量5.7%;3龄后幼虫多在树枝上,头朝上,以腹足抱握树枝,用胸足将叶片抓住取食,取食量占全幼虫期食量94.3%。低龄幼虫昼夜取食量相差不大,但高龄幼虫夜间取食量明显高于白天。幼虫具避光蜕皮习性,蜕皮多在傍晚和夜间,在阴雨天、白天光线微弱处也有幼虫蜕皮现象。幼虫老熟后先结茧,然后在茧中化蛹,茧外常粘附树叶或草叶,结茧时间多在晚上8时以后。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在各代产卵期和化蛹期,人工摘除着卵叶和茧蛹,减少虫口数量。

物理防治:在成虫发生期,设置黑光灯或高压汞灯诱杀,效果明显。

生物防治:在各代幼虫2龄时期,喷施B.t乳剂(含孢量120亿/mL)100倍液,防效可达70%~80%左右。

化学防治:尽量选择在低龄幼虫期防治。此时虫口密度小,危害小,且虫的抗药性相对较弱。防治时用45%丙溴辛硫磷(国光依它)1000倍液,或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乐克(5.7%甲维盐)2000倍混合液,40%啶虫.毒(必治)1500-2000倍液喷杀幼虫,可连用1-2次,间隔7-10天。可轮换用药,以延缓抗性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