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养殖技术 > 家禽养殖 > 其他家禽 > 冬季怎样调控家禽舍良好的环境? 其他家禽

冬季怎样调控家禽舍良好的环境?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1)防寒保温。入冬前,先要修补破损的门窗,用塑料薄膜或草帘将其封严,防止贼风侵入。幼雏舍内最初温度为33℃左右,随着幼雏日龄的增加,禽舍内的温度每周应平稳下降3℃。幼雏的绒毛被新长出的羽毛替代后,温度可降至18℃左右。家禽在育成阶段,禽舍内温度不低于13℃。产蛋期家禽的舍内温度要求不低于15℃。
(2)通风换气。幼雏从6日龄开始按时通风,1次最多不超过2分钟。应在中午外界温度较高时通风,之前先把禽舍温度提高2-3℃。最好采用纵向通风,风口在禽舍上方15米以上,风口大小可调,勿让气流直吹幼雏。
(3)保证光照。产蛋期要求每天保证光照16小时,到家禽淘汰前4周可把光照增加到17小时。天暗时要开灯,补充足够光照,灯泡应分布均匀,光线均匀一致。
(4)湿度适宜。禽舍最适宜湿度为60-65%。可用喷雾法提高湿度,也可利用取暖设备提高温度,降低湿度。
(5)防止惊吓。创造并保持家禽良好而稳定的生长环境,还可在饲料中添加0.02-0.04%的维生素C,减缓应激。

 1 防寒保温


  在寒冷的冬季,禽舍内的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注意防寒保温。入冬前,先要修补破损的门窗,用塑料薄膜或草帘将其缝严,起到挡风保暧的作用,防止贼风的侵入。禽舍内适宜的温度应保持在13至23度。通过暖气产生的热量来控制舍内的温度。禽舍温度因家禽发育阶段的不同而不同。幼雏舍内的温度应控制在33度左右。饲养人员要时常观察幼雏的行为,了解它们的冷热情况。如果幼雏精神活泼,分布均匀,活动自由,饮食正常。此时的状态最好。如果幼雏聚群,颤叫,缩头,说明温度过低,应提高舍内温度;如果只出现张口喘气,频繁喝水等现象,说明温度过高,应降低舍内温度。随着幼雏日龄的增加,禽舍内的温度每周应平稳下降3度。直到幼雏的绒毛被新长出的羽毛替代后,温度可降至18度左右。


  家禽在育成阶段,对温度的要求不是很高,只要体重能够合理增加,禽舍内的温度不低于13度就可以了。对于棚养的家禽,入夜前都要将塑料膜和门帘封盖好,达到提高舍温的目的,要勤垫干草,通过干草来保持家禽自身的温度。


  2 禽舍通风


  由于冬季禽舍密闭较严,会有大量有害气体产生,可诱发家禽生病。因此,必须按时通风换气。幼雏一般从6日龄开始通风,一次最多不超过2分钟。在通风之前把禽舍温度提高2-3度,应在中午外界温度较高时进行,不能让气流直吹幼雏,防止贼风出现。随着日龄增加,可逐渐加大通风量和通风时间。


  禽舍最好采用纵向通风。也就是在禽舍的顶端留有进风口。风口应开在禽舍上方1.5米以上。


  进风口的大小可随着气候的变化来调节。在禽舍的后端安装排风设备,定时排风换气。棚养的家禽通常每天上午将门帘和塑料膜打开,进行通风换气。


  3 补充光照


  光照是影响家禽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家禽的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一定要保持光照恒定。冬天日照短,特别是阴天、雾天光线暗,影响家禽的采食,所以应及时开灯,补充光照。通常要求,每天保持光照在12小时以上。应注意经常擦拭灯泡,以防灯泡变脏后,光照强度减弱。灯泡分布要均匀,应尽量做到光线均匀一致。对于棚养的家禽,阳光照射时间一般是从上午的9点到下午的4点,这段时间内是家禽享受阳光照射的时间。


  4 保持湿度


  湿度过低,家禽容易脱水,容易引发呼吸道疾病;湿度过高,使鸡禽舍空气污浊,容易引发传染病。所以鸡舍应保持适当的湿度。禽舍的湿度范围应在50%-70%,最适宜的湿度是60%-65%。冬天,气候比较干燥,禽舍内相对也比较干燥,所以要进行适当的加湿。可以直接在地面上洒些水,也可用喷雾消毒法,来提高湿度。这样既增加了湿度又对家禽进行了消毒。但是,冬天由于雪和雾的影响,禽舍在这段时间内的相对湿度较大。所以要进行适当的减湿,主要方法,是在晴天的中午,在保持温度的基础上增加通风。通过通风,来降低湿度。也可以打开取暖设备,通过提高温度,来降低湿度。


  5 减少应激


  惊吓会影响家禽的生长发育,必须减少这种刺激。例如,许多家禽养殖场的建筑非常简单,屋顶往往用石棉瓦、油毡、塑料布等封盖。为了防止风造成的声响,避免应激,冬季来临前,必须对禽舍屋顶进行整修和加固。封堵屋檐和墙壁上的孔洞,防止免、犬、猫、鼠、鸟类的窜入,保持宁静的环境。在通风换气时,注意不要造成舍内温度忽高忽低。严防由于温差过大造成应激反应,引起疾病。在应激情况下,可在饲料中添加0.02%-0.04%的维生素C,保持良好而稳定的环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