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园艺 > 蔬菜园艺 > 茄子 > 如何识别与防治茄子绵疫病? 茄子

如何识别与防治茄子绵疫病?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一、症状识别

该病主要为害果实,也为害植株的茎叶。一般近地果实先发病,被害果表的初期出现水渍状圆形病斑,随后逐渐扩展至整个果面。病部褐色凹陷变软,果肉腐烂变黑,湿度大时,病部长满白色的絮状霉层,最后病果落地腐烂。茎部受害,右茎变褐、缢缩,基部萎蔫,易折断。叶片受害后产生有明显轮纹状的褐色病斑,其上有絮状白霉。发病部位有茂密的白色絮状霉层是识别该病的主要特征。

二、发病条件与传播途径

茄子绵疫病是由一种疫霉菌侵染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病菌的生长发育适温为28℃—30℃,空气相对湿度为85%以上。高温、高湿是该病发生流行的重要条件。病菌随病残株在土壤中存活,借灌溉水、农具或农事操作传播蔓延,扩大为害。一般,茄科作物连作、土壤湿度大、偏施氮肥的地块发病重。

三、防治方法

1、实行轮作,与非茄科蔬菜轮作三年以上。

2、加强栽培管理,采用高垄地膜覆盖栽培,防治田间积水,增施磷钾肥,及时摘出病果,病叶,加强棚室通风排湿,控温。

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7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8%甲霜锰锌500倍液,或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每隔7—10天喷一次,连续防治2—3次。用药时注意交替轮换使用,以防产生抗药性。

首先、茄子绵疫病病害识别主要为害果实,近地面果实先发病,初为水渍状圆斑,后扩大至整个果实。病斑稍凹陷,黄褐色或暗褐色,果肉黑褐色,腐烂,易脱落。湿度大时,病部表面长出茂密的白色棉絮状菌丝,病果易蒂落,或收缩而成僵果。也可为害叶、茎、花,嫩茎染病,形成水渍状、暗绿色或紫褐色病斑,缢缩或折断。湿度大时生稀疏白霉,其上部叶片萎垂。叶受害产生不规则或近圆形水渍状褐色病斑,有明显轮纹。潮湿时,病斑上生稀疏白霉。幼苗被害,胚茎基部呈水渍状坏死,引起猝倒。

  其次、发病条件茄子绵疫病属于真菌病害。病菌卵孢子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上越冬,第二年靠风吹、雨溅先侵染靠近地面的果实和茎叶,病斑上产生的孢子囊又通过风、雨、灌溉等传播。高温高湿、雨后暴晴天气、植株密度过大、通风透光差、地势低洼、土壤粘重的地块易发病。

  再次、防治方法

  a、选用抗(耐)病品种。因为茄子品种对绵疫病的抗病性有很大差异,各地经验都认为圆茄类型的品种比长茄类型品种较抗病。例如北京的九叶茄,天津的灯笼红、山东的五星茄等。作为抗病、耐病的主要原因是圆滑的果面,不易给水珠、水雾留有存在的条件,在无水滴、水雾的情况下,即便有孢子囊存在,也不具备萌芽的条件。另外是厚皮品种比薄皮品种较抗病,早熟品种比晚熟品种较抗病。

  b、精细管理。适时整枝,打去下部老叶,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及时摘除病叶、病果,并将病残体带出田外,以防止再侵染。

  c、实行轮作。要合理安排地块,忌与西红柿、辣椒等茄科、葫芦科作物连作。因为绵疫病菌除了为害茄子外,还可为害番茄、辣椒、马铃薯、黄瓜、南瓜等作物,一般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倒茬制度。

  d、地膜覆盖。采用黑色地膜覆盖地面或铺于行间,能够阻断土壤中病菌孢子对茄果的飞溅传播,从而起到较好的防病效果。还可以借日光进行高温灭菌及防止杂草生长。

  e、科学肥水。施足腐熟农家肥,增施磷、钾肥,适时追肥,小水细灌不积水,中午暴雨后要立即浇压清水,以抵制侵染增强植株抗病力。

  f、精心选地。要注意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地块,并且采用深沟高畦栽培方式,有利于雨后排水。防止洼地栽培,尽量避开土壤粘重,雨后易积水的地块。

  g、药剂防治。茄子定植前以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布苗床,使其带药定植缓苗后,以7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洒保护,初始发病出现中心病株,应立即拔除销毁并喷药防治。在结果期特别是雨季前要喷药保护,防止病害发生。有的农民从雨季开始,每隔7天喷一次1:1:200倍波尔多液进行防护,效果很好。一旦发病,必须立即施药。药剂有75%百菌清500-600倍夜,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200倍液,64%杀毒矾500倍液等,一般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3-4次,为防止形成抗药性每次用药宜采用不同种类药剂。

上一篇: 玉米

下一篇: 女贞有哪些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