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谷子 > 谷子白发病症状,及如何防治? 谷子

谷子白发病症状,及如何防治?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谷子白发病是一种土壤传播病害,从种子萌芽到成熟,各生长期表现不同症状。幼芽被侵染,弯曲、变褐色、腐烂,称为烂芽。幼苗期叶片产生与叶脉平行的苍白色或黄白色条纹,并在叶片背面生长有密生的粉状白色霉菌,称为灰背。孕穗期病株上部叶片变黄白色,心叶不展开,直立于田间,形成白尖或“枪杆”。抽穗期病株的黄白色心叶逐渐变红褐色,叶片纵裂成细丝,仅残留黄白色的植株维管束,卷曲如发状,称为白发;病菌侵染穗部,使穗上全部或一部分颖片伸长,呈刺猬状,又称看谷老。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肥料和附着种子上越冬。
病菌可在土壤中存活2~3年,谷子发芽时从芽鞘和幼根表皮直接侵入,随生长点扩展。在幼苗叶部形成灰背,产生大量孢子囊随风雨传播,从幼苗心叶侵入,亦能产生系统症状。苗期多雨时,发病较严重;连作田菌源数量大或肥料中带菌数量多,病害发生严重;土壤墒情差,出苗慢,播种深或土壤温度低时,病害发生亦严重。
防治方法:播种前可用3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2%拌种。及时拔除灰背、白尖等病株,并带出田外烧毁或深埋。

1、症状
该病为系统侵染性病害,从幼芽及幼根处侵入,在不同的生育期,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幼苗感病后生黄白色段条纹在空气潮湿时叶背条纹上生灰霉,称为“灰背”;病株长大后抽出白色心叶,称为“白尖”;白尖逐渐变深褐色,叶片裂成细丝,形成乱麻,所以叫“白发病”。乱发上有大量橙色粉末即卵孢子;病株如能抽穗,病穗轻飘直立,穗形短而肥肿,小花内外颖伸长如叶片状,后期裂成丝状,散出大量橙色卵孢子,俗称“看谷老”
2、防治方法
(1)种植抗病品种:选用抗病或耐病品种是防病的有效措施。
(2)轮作倒茬:谷子白发病是一种以土壤为侵染源的病害,轮作倒茬是控制发病的有效途径。实行三年以上的轮作,可大大减轻发病。
(3)及时拔除病株:在间苗时拔去“灰背”病苗;发现了“白尖”。趁卵孢子未成熟时连同以下两片叶子拨除。
(4)种子处理:首先将种子进行三洗,即是先将种子倒入清水中充分搅拌,冲洗5—10分钟后捞出,再放入1%的盐水中冲洗10分钟,捞掉上面的瘪粒后,再放入清水中搅拌,去掉盐分。捞出晾到半干时,用种子重量0.3%的瑞毒霉拌种。
(5)适期播种,提高播种质量。

谷子白发病又叫谷子霜霉病,其症状多样,不同生育期表现不同症状,有灰背、白尖、枪杆、白发、看老谷(即刺猬头)等。叶片正面显褪绿发白,叶子背面有一层霜状物,后期不能抽穗或出穗后像刺猬最后穗和顶部叶子成丝条状,轻的叶子正面绿色,背面显白霜。

防治:发现病株及时拔除。结合田间管理拔除灰背、枪杆等病株。拔除病株必须在卵孢子飞散前连根拔掉,并作烧毁或深埋处理。药剂防治应在谷子拔节前后防治,用氰霜唑、嘧菌酯(翠贝)、达克宁、克露等防治。另外发生重的地块应进行轮作倒茬。谷子白发病是以土壤传播为主的危害,实行两年以上的轮作,能有效减轻此病的发作。轮作的作物可选择经济类作物、薯类作物或杂粮等。同时播种前进行种子处理可用种子重量0.4%—0.5%的64%恶霜灵·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拌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