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免疫程序需要考虑的因素。
(一)疫病流行情况 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及严重程度,对本地区、本场尚未证实发生的疾病,必须证明确实已受到严重威胁时才计划接种。
(二)抗体水平 畜禽体内存在的抗体依据来源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先天所得,即通过种禽免疫遗传给后代的母源抗体;另一类是通过后天免疫产生的抗体。畜禽体内的抗体水平与免疫效果有直接关系。在畜禽体内,抗体会中和接种的疫苗。因此,在畜禽体内抗体水平过高过低时接种疫苗,效果往往不理想。应通过监测确定抗体水平,在抗体水平到达临界线时进行免疫。
(三)疾病种类 不同的疾病有其发展规律。有的疾病对各种年龄的畜禽都有致病性,而有的疾病只危害某一年龄的畜禽,如新城疫、传支各种年龄的鸡都易感,而减蛋综合症只危及产蛋高峰期的蛋鸡,法氏囊主要危及青年鸡,鸭病毒性肝炎只危害幼鸭等。因此应在不同生产年龄进行不同的疾病免疫,这样既可减少不必要的免疫次数,又可把不同疾病的免疫时间分隔开,避免了同时接种疫苗所导致的干扰及免疫应激。此外,在做疫苗时对于正在生病的个别动物应推迟免疫,待其康复后再做疫苗。
(四)饲养管理水平 在不同的饲养管理方式下,传染病发生的情况及免疫程序的实施情况有所差异。在先进的饲养管理方式下,畜禽场一般不易受强毒的攻击,且免疫程序实施较为彻底;在落后的饲养管理水平下,家禽与各种传染病接触的机会较多,免疫程序不一定得到彻底落实,此时免疫程序设计就应考虑周全,以使免疫程序更好地发挥作用。一般而言,饲养管理水平低的养禽场,其免疫程序比饲养管理水平高的养禽场复杂。
(五)疫苗种类 应避开不同疫苗之间的干扰,科学安排不同疫苗的接种时间。疫苗一般有活苗、死苗、单价苗、多价苗、联苗、基因工程苗等多种类型。不同的疫苗,其免疫期与免疫途径不一样。例如活苗一般是减毒苗,可在体内繁殖,因此可提供强而持久的免疫力,但是活苗未完全丧失感染力,有的活苗自身容易产生突变,此外,由于活疫苗之间存在相互干扰,故活疫苗一般不用联苗。
(六)免疫方法、数量、次数 接种疫苗的方法有注射、饮水、滴鼻等,应根据疫苗的类型、疫病特点来选择每次免疫的接种途径。例如:灭活苗、类毒素和亚单位苗不能经消化道接种,一般用于肌肉注射;伪狂犬病基因缺失苗对仔猪采用滴鼻效果更好,它既可建立免疫屏障又可避免母源抗体的干扰
(七)动物生长阶段 动物在不同生长阶段应进行不同的免疫接种。其中包括所使用的疫苗种类、疫苗接种量及疫苗免疫方法等的选择。比如,后备母猪首次妊娠对猪细小病毒病较敏感,可以在后备母猪配种前进行免疫两次,又如部分猪场销售大猪需长途运输而当时又有口蹄疫流行,则需在商品猪出栏前一个月对商品猪进行免疫一次,避免商品猪在运输途中被感染。
(八)季节因素 有些传染病发病有一定的季节性和阶段性,制定免疫程序时,需根据这些疾病的发病季节特点,即可避免疫苗浪费和减少人工,也可以做较好的免疫效果,如猪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在冬季和春季发生较多,可在11月份对全群种猪免疫,又如乙型脑炎在吸血昆虫较多的夏季多发,可以3月份蚊子开始大量繁殖前对种猪进行免疫两次。
(九)免疫效果 饲养场每年至少在春秋两季进行两次猪血清抗体的检测,以便评估免疫效果和合理调整免疫程序,当超过80%以上的动物抗体水平是合格的,则说明免疫该种疫苗具有保护力。一个免疫程序应用一段时间后,效果可能变差,此时可根据免疫效果结合免疫监测情况适当调整免疫程序。
制定免疫程序需要考虑的因素有:1、疫病流行情况;2、抗体水平;3、疾病种类;4、饲养管理水平;5、疫苗种类;6、免疫方法、数量、次数; 7、动物生长阶段;8、季节因素;9、免疫效果。
上一篇: 适宜华北地区大豆有哪些品种?
下一篇: 平菇的干制方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