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园艺 > 蔬菜园艺 > 其他蔬菜 > 青椒疫病无公害防治方法? 其他蔬菜

青椒疫病无公害防治方法?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1、危害症状 辣椒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苗期发病,茎基部呈暗绿色水浸状软腐或淬倒,有的茎基部呈褐色,即苗期淬倒病;茎和枝条染病,病斑初为水浸状,后出现环绕茎秆扩展的褐色病斑,病部明显绕缩,病部以上枝条迅速凋萎,成为辣椒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

  2、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辣椒疫霉菌寄生范围较广,可侵染茄科,葫芦科等多种蔬菜,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厚垣孢子在病残体或土壤及种子上越冬。条件适宜时,越冬后的病菌经雨水飞溅或灌溉水传到茎基部,引起发病。重复侵染主要来自病部产生的孢子囊,借雨水传播。病菌生长发育适温30℃,最高在38℃,最低8℃,田间25-30℃,相对湿度高于85%发病重。大雨后天气转晴,气温急剧上升病害流行。土壤湿度95%以上,由其近地面湿度95%以上,持续4-6小时,病菌即完成侵染,2-3天就可发生一代,因此成为发病周期短,流行速度迅猛异常的毁灭性病害。

  3、防治方法

  3.1 严格实行轮作 辣椒忌茄科连作,最好能与叶菜和葱蒜类、玉米、根莱类作物轮作3年以上。

  3.2 清洁田园 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耕翻土地,可减少土壤中疫霉菌数量,彻底清除病残体,进行焚烧或深埋。

  3.3 选用抗病品种 如大羊角、大牛角、陇椒一号等。

  3.4 培养适龄壮苗 定植苗龄80-100天为宜。壮苗标准,即株高15-20厘米,茎粗0.20厘米,80%现蕾,亩定植3000-3500株,根据不同品种而不同。进行合理密植,可改善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

  3.5 测土配方施肥 施足腐熟的有机肥,实行配方施肥,避免偏施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叶面喷施;壮丰优、植物动力2003、绿邦98、高美施等叶面肥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

  3.6 加强田间管理 辣椒进入旺盛生长期促秧攻果,由涝,浇水要少浇勤浇;辣椒喜温又怕高温,喜肥又怕肥烧,施肥要少而勤。

  3.7 药剂防治

  3.7.1 种子处理 用10%福尔马林液浸种30分钟药液浸种子5-10厘米为宜,捞出漂洗、催芽、播种。

  3.7.2 苗床处理 用绿享一号3000-4000倍液在播种前苗床淋施,移栽前重复用药1次,每平方米用1克绿享一号。

  3.7.3 栽植后喷雾和灌根 在植株发病初期,用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甲霜灵500倍液,72.20%普力克水液600倍液。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69%安克锰锌可湿性剂喷雾和灌根并用,每次浇水亩撒96%的硫酸铜3千克,防治效果明显。

  3.7.4 大棚冬季生产,特别是阴雨天可选用百菌清烟雾剂防治辣椒疫病,既防病又适当降低棚内湿度。

我觉得轮作是一方面,也就是不重茬。不予茄科作物比如茄子、西红柿、土豆、甜椒、辣椒连作,病害就轻,用药少就接近了无公害的要求。

二是注重提高管理水平,提高辣椒的抗逆能力和抗病性是基础。

三是合理密度、加强水肥管理,增施有机肥,辣椒不倒伏不早衰。

四是在发病初期,可摘除病叶或拔除病株,然后喷药。

高温高湿有利疫病病害发生,通过加强田间管理,确保少施药。

1 发生规律与症状

青椒疫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保护地、露地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病,以7 ~ 9月成株期危害最重。该病可经雨水、土壤、气流等多种途径传播。大雨后7天,地势低畦、排水不良、土壤粘重、积水地发病重;偏施氮肥、草多、红蜘蛛严重地块发病重;连作地重。主要症状是茎基部呈环状褐色病斑,地上部出现成片青枯状萎蔫。潜育期非常短,短期内即能引起植株成片枯死。

2 发生流行因素

2.1 寄主的抗性 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往往会造成青椒疫病的大流行。

2.2 灌水、降水 疫病为土传病害,水是传播病原菌的主要动力,田间灌水和降水量对疫病的发生流行影响很大。大水漫灌或久旱遇暴雨,造成田间积水,且淹没植株根部,就会为病菌孢子传播、萌发与侵染提供有利条件。

2.3 栽培方式 分高垄、高畦、平畦3种形式,均采用地膜覆盖技术。膜间距100厘米,一膜双行,小行间距40厘米,大行间距60厘米,株距20米左右。高垄栽培:垄高20厘米,垄呈锥形,植株定植于距沟7 ~ 8厘米处,灌水易没根茎部,发病率为17.6%;高畦栽培:畦高15厘米,畦面平坦,灌水后不易淹没根茎部,田间发病率仅为13.7%;平畦栽培:就地铺膜,灌水极易淹没根部,且排水困难,发病率37.6%。

2.4 其它因素 单施氮肥,氮素过量,磷钾不足,微量元素缺乏,也会导致病害的发生。

3 防治对策

3.1 土壤消毒 每亩用3公斤硫酸铜,磨碎撒施地面,耕地翻入土中。

3.2 选用抗病品种 中椒4号、中椒7号、中椒8号、甜杂4号等杂交种抗病力强,可大面积推广种植。

3.3 培育壮苗 培育带蕾大苗,带土坨适时定植。在张家口一带露地栽培的,应于3月底前温室或小拱棚育苗,5月底定植,苗期应达60天以上。

3.4 高畦或高垄栽培 以水不会淹没根颈部为准,一般畦高15 ~ 20厘米。

3.5 选择合适的肥料 重磷增钾控氮补微,氮、磷、钾配合。据有关资料,施用2%的硅肥和硼肥也可提高青椒的抗病性。

3.6 选择合适的灌水方式 采用水平沟灌、浅灌,杜绝大水浸灌。久旱少雨天气应及时补水,防止土壤受旱而影响生长发育。突发暴雨应及时排水。

3.7 及时拔除病株棚室或田间发现中心病株,要迅速拔除,用石灰撒入病株穴内消毒,防止病菌扩散。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按1∶50涂抹植株根颈部,7天后再涂1次。同时全田喷洒百菌清600倍液,可推迟发病。

3.8 化学防治 零星发病期,采取控制与封锁相结合的施药技术,重点控制初侵染。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洒植株下部及周围地表,形成药膜,阻止和杀死随苗出土的病菌。在药液中加入0.2%磷酸二氢钾,可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病害发生期,主要控制再侵染。目前防治疫病效果较好的有58%甲霜灵可湿性粉剂、55%霜霉威水剂、8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等内吸性杀菌剂;72%克露(美国杜邦公司生产)的抑菌能力最强;辣椒重茬A对辣椒疫病的防效达86.3%,增产25%以上。 自河北农村科技网

严格实行轮作 辣椒忌茄科连作,最好能与叶菜和葱蒜类、玉米、根莱类作物轮作3年以上。 清洁田园 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耕翻土地,可减少土壤中疫霉菌数量,彻底清除病残体,进行焚烧或深埋。选用抗病品种 如大羊角、大牛角、陇椒一号等

辣椒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苗期发病,茎基部呈暗绿色水浸状软腐或淬倒,有的茎基部呈褐色,即苗期淬倒病;茎和枝条染病,病斑初为水浸状,后出现环绕茎秆扩展的褐色病斑,病部明显绕缩,病部以上枝条迅速凋萎,成为辣椒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

辣椒疫病俗称黑胚病,是辣椒生产中的主要病害,随着辣椒保护地面积的不断扩大,辣椒疫病的发生日趋严重,发病率可达70%-80%,产量损失50%-80%,极大地影响了菜农的经济效益。
  一、主要症状 辣椒整个发育期均可发病。基部呈暗绿色水浸状软腐或猝倒;有的基部呈呈黑褐色,幼苗枯萎而死;茎和枝条染病,病斑初为水浸状,后出现环绕茎杆扩展的褐色病斑,病部明显萎缩,病部以上枝条迅速凋萎;大棚辣椒多在初夏发病,首先为害茎基部,以分叉出变为黑褐色或黑色最为常见,成为辣椒生产的毁灭性病害。
  二、防治方法 
  1、严格实行轮作制 辣椒忌茄科连作,最好能与叶菜和葱蒜类、玉米、根菜类作物轮作3年以上。
  2、清洁田园 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耕翻土地,彻底清除病残体,进行焚烧或深埋,可减少土壤中的疫霉菌数量。
  3、选用抗并品种如大羊角、大牛角、陇角一号、猪大肠等。
  4、培养适龄壮苗定植庙龄80-100天为宜。壮苗标准,即株高15-20厘米,茎粗0.20厘米,苗定植4000-4500株,根据不同品种而不同。进行合理密植,可改善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

一方面,也就是不重茬。不予茄科作物比如茄子、西红柿、土豆、甜椒、辣椒连作,病害就轻,用药少就接近了无公害的要求。

二是注重提高管理水平,提高辣椒的抗逆能力和抗病性是基础。

三是合理密度、加强水肥管理,增施有机肥,辣椒不倒伏不早衰。

四是在发病初期,可摘除病叶或拔除病株,然后喷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