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经济作物 > 棉花 > 棉花枯黄萎病如何防治? 棉花

棉花枯黄萎病如何防治?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防治方法

编辑
农业管理
1、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是防病夺高产的根本途径。
2、进行种子消毒处理。如浓硫酸脱绒,抗菌剂“402”2000倍热液闷浸等。包衣种子由于包衣剂中含有多种杀菌药剂及农药,也可有效的杀死病源菌,预防病害大发生。
3、合理轮作倒茬。最好与禾本科作物轮作,如小麦、玉米、谷类、绿肥等,都可以有效压低土壤菌源,起到防病效果。尤其提倡水稻轮作,防病效果明显。
4、加强田间管理。加强田间管理目的有两个,即减少病菌传播和提高植株抗性。具体做法:
(1)冬闲时期及时清除棉花地的棉柴、杂草及地面的剩余棉花残枝叶,防止病菌传播;
(2)秋耕深翻,把表层病菌翻到深层,病残体深埋地下,发酵分解,减轻发病;
(3)土壤消毒。结合灌溉可掺入高锰酸钾等药剂,对杀灭病菌有一定的效果;
(4)加强中耕,提高土壤通透性,尤其雨后及时中耕松土,散墒降湿,可降低病害发生;
(5)合理密植,严格防止棉株过密,影响通风透光,并及时整枝、化控,提高棉株抗逆性;
(6)及时到田间调查,一旦发现有零星病株,最好立即拔除,带到田外销毁;
(7)科学施肥,增施有机肥,实行氮磷钾配方施肥,增强棉花抗病能力,减轻危害。同时根据棉花长势,进行叶面喷肥,尤其避免后期出现脱肥现象。

棉花枯黄萎病作为棉花的一种恶性病害,严重影响棉花的产量,在棉花的整个管理过程中,枯、黄萎病的防治都是一个重点,但这两种病目前还没有特效药防治。因此,在备播阶段和播前准备措施就尤为重要了。

1.冬前清除棉柴及杂草。棉花整枝、修棉过程中,掉落的棉花枝叶及棉花的根系,脱:落病叶是一个潜在的病源,病菌极易通过这些残枝败叶及杂草传播。因此,冬闲时期要及时清除棉花地的棉柴、杂草及地面的剩余棉花残枝叶是一个很重要的预防措施。

2.尽量冬前深耕。冬前深耕好处很多,既有利于纳蓄冬春雨雪,提墒保墒,更重要的是冬前深耕可晒垡杀死土壤中的病菌,减少菌原量,预防枯、黄萎病的大发生,冬耕深度一般在25~30厘米为宜。

3.开沟造墒,防病害蔓延。棉花枯、黄萎病作为棉花的一种恶性传播病害,很容易随浇灌耕作过程传播,造成点片式发生。因此,倡导棉花造墒采用沟灌,这样,既节水、节能利于保墒,又可以防止病菌随水流大片蔓延传播,尽量避免大水漫灌。

4.强调选用硫酸脱绒和包衣种子。棉花短绒极易携带病菌,使种子本身就成为致病源。而棉花种子加工过程的硫酸脱绒能够有效地杀死棉种短绒携带的病菌,减轻病害。另外,包衣种子时由于包衣剂中含有多种杀菌药剂及农药,也可有效地杀死病原菌,预防病害发生。

5.选用抗病品种。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抗虫棉品种对枯萎病一般抗性较好,大多数品种耐黄萎病。因此,选用抗病品种对病害防治是一个关键之举,“中植棉2号”作为第一个通过国审的高抗枯、黄萎病品种,经我公司示范农场一年的种植表明,其抗性优势明显,适合病害较重的棉田种植。

6.合理轮作倒茬。由于棉田常年连作造成土壤大量带菌,如条件允许,可适当和小麦等其他作物轮作倒茬,有利于减轻病害的发生,另外,在倒茬不便的情况下,应多施腐熟的有机肥,增施磷、钾肥,培肥地力,提高棉花的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