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肢蹄软弱的发病原因
规模猪场猪肢蹄软弱综合征,是以肢势、步态和站立不正常、支持躯体困难为特征的一种规模猪场的常见普通病。
品种因素:规模猪场猪肢蹄软弱综合征主要发生在高度选育的瘦肉型品种和品系中,如大约克夏、长白、杜洛克和汉普夏等品种。我国地方品种及其与外来品种的杂交后代猪极少发病。生长缓慢、背膘较厚的品种中发病率很低,野猪及其与家猪杂交的后代猪没有此病发生。
遗传因素:由于不同品种间的发病率有显著差异,可知此病是由于高度选育而产生的适应征。这与遗传有密切的关系,主要症状分成关节状况、蹄裂、蹄底增生、偏蹄、X肢势、O肢势、蹄壳质地、总评分等八个性状分析其遗传力多在0.10-0.35之间,最高的达0.67,多为中等遗传力。
生产繁殖应激引起的骨胳代谢异常:已有研究证实,应激引起的皮质醇的大量分泌可通过糖皮质激素受体介导的细胞周期停止的调节机制抑制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加速骨组织细胞凋亡,再者糖皮质激素还能抑制I型胶原蛋白的合成,并以组织特异性方式,提高成骨细胞间质胶原酶mRNA的表达和蛋白酶的水平,促进胶 原蛋白的分解,使骨丢失加快,最终出现骨质疏松。肢蹄软弱综合征是养猪生产中常见多发病,母猪完成生产(繁殖)任务所需的营养物质与维持母猪肢蹄正常功能所需的营养物质大部分是相同的,母猪在完成生产(繁殖)任务所需的营养物质供给不足或任务加重需要量增多时,母猪应用应激机制动员机体贮备,优先保证繁殖后代所需。而应用应激机制导致糖皮质激素分泌过多,一方面大量动员机体贮备,另一方面分娩等应激也促使催乳素大量分泌,催乳素大量分泌,对保证泌乳具有积极意义,但也进一步加快了钙等营养物质流失,再者,糖皮质激素加速骨组织细胞凋亡,出现骨质疏松。因此,肢蹄软弱综合征主要发病原因之一是母猪为完成生产任务而应用应激机制动员机体贮备出现的整体营养消耗和骨质疏松。
营养因素:饲料中钙磷含量不足或比例不当,都能导致本病发生。缺铜时可出现骨端畸形。缺硒时可引起关节炎、蹄变形、肌肉萎缩、肌肉疼痛、脱毛等症状。慢性氟中毒和缺锰时,能导致肢蹄异常变形。湖南某种猪场对该场病猪和健康猪蹄壳采样测定硒的含量,分别为0.07和0.37微克/克(P<0.05),患猪的硒含量显著低于健康猪。
长期缺乏维生素以特别是集约化密闭饲养,缺乏运动和阳光照射,更易发病。
生物素和锌缺乏时,不能维持蹄的角质层强度和硬度,使生长猪发生后肢蹄壳破裂等症状。
栏舍地面:地面过于光滑或粗糙与地面光滑度适中相比,前者的发病率有显著高于后者,且后肢蹄比前肢蹄发生异常的多。地面结构:铁笼饲养、水泥地面和漏缝地板所养的猪,其肢蹄软弱综合征的发生率高。并且集约化铁笼饲养猪的肢蹄外伤(发病率38.37%)高于水泥地面散养的猪(发病率7.14%);水泥地面饲养猪的蹄底增生(35.71%)显著高于漏缝地板的猪(27.91%)。
管理因素:肢蹄软弱综合征的发生与缺少运动有密切关系。增加运动可提高肢蹄结实度,防止此病。对病猪适当增加运动,也能促使康复。
圈面因素
在裂蹄猪群中,后肢蹄比前肢蹄发生裂蹄的多。这与圈面的光滑度有关。
据调查,1、圈面光滑度适中,可见有密密麻麻的小点砂粒;2、圈面过于光滑,看不见砂粒;③圈面过于粗糙,易见较大砂粒,这三种类型所饲养的母猪,其肢蹄软弱综合症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前者的发病率很低,后两种类型的发病率较高。据观察集约化限位栏饲养猪的肢蹄外伤38.37%显著多于水泥地面散养的猪7.14%,水泥地面饲养猪的蹄底增生35.75%显著高于漏缝地板的猪27.91%。
新场水泥圈面,由于未经清洗消毒,而显碱性或具有腐蚀性,易导致猪的肢蹄受损而裂蹄。地面坡度过小,栏舍过于潮湿,猪蹄长期泡在水中,蹄壳变软,耐压程度大大降低,加上湿地太滑,蹄部被损伤的机会增大坡度过大则可导致猪只行走不稳,影响猪蹄结实度,引起肢势不正、卧地等缺陷。
疾病因素
1、蹄部损伤与外伤,进而感染坏死杆菌、化脓性棒状杆菌。
2、由节瘤拟杆菌引起的。本菌引起的炎性损害作用很小,但它能产生强烈的蛋白酶,消化角质,使蹄的表面及基层易受侵害。在坏死梭杆菌等菌的协同作用下,易产生明显的腐蹄病损害。
防治方法
上一篇: 甜瓜细菌性腐烂病的侵染循环是怎样的?
下一篇: 农作物药害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