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的炭疽病在幼苗期和成株期均可侵染危害,幼苗子叶受害,在子叶边缘表现半圆形或圆形的褐色病斑,后蔓延至茎部,导致茎部缢缩。
嫁接苗受害,可以同时使嫁接口受害,在茎部形成长圆形的病斑,湿度大或危害严重时,病部有红色的黏物质,症状较为明显,造成幼苗倒伏或嫁接苗坏死。
成株期主要危害叶片、茎蔓和瓜条。植株叶片受害后,叶片上有圆形或近圆形的病斑。病斑初期呈水浸状,淡黄色,后变成黄白色或者青白色,具不明显的轮纹,干燥时,病斑中部易破裂,病斑的发展不受叶脉所限,且病斑相对大,与别的叶斑病具有明显的区别症状。湿度适宜,病斑呈现上述症状明显,但在湿度较大,发病速度快时,病斑较大,呈水浸状明显,这是容易造成判断失误的主要所在。所以,鉴别黄瓜炭疽病要与棚室内或田间的温湿度相结合,才能准确把握。
炭疽病危害瓜条发病时,表面形成圆形、浅绿色凹陷形病斑,上着生黑色小点,后期在病斑表面产生粉红色黏稠物,粉红色粘稠物质是其典型表现。
主蔓及叶柄上病斑椭圆形,黄褐色,稍凹陷,在叶柄和植株交接部位、摘瓜去叶后的残梗伤口处更易感染病菌,严重时病斑连接,造成植株枯死。
(1)危害症状。该病在大棚黄瓜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危害叶片、茎蔓和果实,尤以生长中后期较为严重。幼苗发病,子叶边缘出现褐色圆形或半圆形病斑,稍凹陷,上面长黑色小点或淡红色黏稠物。叶片受害,初期出现水浸状小斑点,后扩大成近圆形、红褐色病斑,外围有一黄色晕圈,叶片上病斑多时,往往相互汇合成不规则的大斑块,干燥时病斑中部易破碎,形成穿孔,叶片干枯死亡,后期病斑上出现许多小黑点,在潮湿时长出粉红色黏稠物质。瓜蔓和叶柄处受害,产生长圆形凹陷淡黄色病斑,逐渐扩大包围茎蔓时,若病斑环茎或叶柄一周时,则造成茎蔓死亡。瓜条染病表面形成圆形、淡绿色凹陷形病斑,病斑中部有小黑点,后期在病斑表面产生粉红色黏稠物,干燥情况下病斑处逐渐干裂露出果肉,嫩幼瓜不易感病,大都发生在大瓜或种瓜上。
(2)防治技术。实行2年以上轮作,选无病种子、进行种子消毒。从无病地块和无病果上采种。播种或催芽前用55℃温水浸种15分钟,或用福尔马林150倍液浸种1小时,用清水洗净后催芽播种。大棚及时通风排湿,相对湿度保持在70%以下。可使用以下药剂防治:50%咪鲜胺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雾,间隔期为1天;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间隔期为7天;或25%嘧菌酯悬浮剂2000倍液喷雾,间隔期为3天。
上一篇: 使用兽药应遵守国家哪些规定?
下一篇: 怎样防治番茄早疫病和晚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