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小麦 > 小麦返青拔节期田间管理技术? 小麦

小麦返青拔节期田间管理技术?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春季随着气温升高,是小麦根茎叶生长最旺盛的时期,生殖生长中心由叶、孽等营养器官转入以茎、穗为主,是决定总穗数和壮秆大穗的关键时期。

主攻方向:在冬前苗情的基础上,促进早缓苗、早返青;通过水肥管理进行合理促控,从而协调群体与个体、地上与地下部分、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矛盾,创造合理的群体结构,争取秆状、穗大、粒多;巩固早期分蘖,促进分蘖两极分化,合理促弱、控旺、稳壮,实现稳健生长;同时还要防止倒伏及病虫草害,重点防治纹枯病,预防晚霜冻害。

1、因苗制宜,分类管理:春季麦苗生长差异大,麦苗返青后,根据苗情、墒情,分壮苗、旺苗、弱苗三类管理。

(1)、壮苗标准:播期适中,返青早,长相健壮,群体在70万个左右,分蘖大,根系发达。

管理措施:在返青期不施肥不浇水,及时进行精细划锄,以通气、保墒、提高地温,促进根系发育。到拔节初中期(3月15-20日)追肥浇水,即氮肥后移技术,这样可以控制无效分蘖过多增生,建立高光效群体;提高生育后期根系活力,延缓衰老,改善品质,提高千粒重。一般每亩追尿素10-15公斤,施肥深度6-10厘米。距离苗侧10-15厘米。

(2)旺苗标准:播期较早或播量较大,生长快、群体大,根系弱,封垄早,返青期群体一般超过100万头,通风透光不良。

管理措施:一是在返青起身期控水控肥,深中耕断根、散墒,控制无效分蘖,减缓群体增长。二是在起身期喷施壮丰胺或拔节前喷施矮壮素镇压,缩短基部节间长度,促进根系下扎,预防后期倒伏。三是改返青起身期追肥浇水为拔节中期(3月20日-25日)加速两极分化。一般每亩施尿素8-10公斤 。对播种早、播量大,冬前旺、冻害严重的麦田,可提前追肥浇水,并中耕增温。

(3)弱苗标准:播期较晚,分蘖大小不齐,叶色淡,生长慢,群体在50-60万个,单株分蘖在3个以下。或者播种过早,分蘖过多,年前较旺,返青后叶片发黄,有脱肥现象的麦苗。

管理措施:应以促为主,不同情况形成的弱苗管理措施不同。对薄地、未施肥、墒情差、下部叶片发黄,应早用水肥,一般亩施尿素15-20公斤,施肥时间应于返青起身期(2月25-3月5日);对肥地、冬前已追过肥、墒情好、苗龄小的晚播弱苗,应早中耕促早发,一般在起身后结合浇水每亩施尿素12-15公斤;对肥力高、播种早、播量大、群体大、个体弱的假旺苗,应及早疏苗,而后追肥中耕;对盐碱地麦苗,当叶尖发紫时,及时浇水压盐,防治死苗。

2、防治病虫害:春季随着气温回升,小麦白粉病、锈病、纹枯病、蚜虫、金针虫等病虫害开始发生。此期以防治纹枯病为重点,进入返青期后,是防治纹枯病的最佳时期,防治上宜早不宜迟,一般在2月下旬-3月上旬喷第一次药剂,隔10~15天再喷一次。每亩用20%井岗霉素可湿性粉剂40克(20%纹枯净可湿性粉剂40克或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20克)兑水40~50公斤,对茎基部进行喷雾。

虫害主要有蝼蛄、蛴螬、金针虫、蚜虫、红蜘蛛。小麦返青后,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片调查,当死苗率达到3%时,立即施药防治:每亩用40%甲基异柳磷或50%辛硫磷乳油0.5公斤,兑水750公斤,顺垄浇施,对蛴螬和金针虫有特效。拔节初期蚜株率达20-40%时开始防治,常用药剂用10%吡虫啉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亩用量10-15克兑水50公斤喷雾,尤其是小麦扬花后至灌浆期间,蚜量上升迅速,为害严重,应适期早治。

3、浇好孕穗水。小麦进入孕穗期,对水分很敏感,是需水临界期,也是小麦一生中耗水量最多的时期。生产上根据叶色和土壤墒情而定,对肥力较高、长势偏旺、墒情较好的麦田,应推迟浇水,一般在4月中下旬。而大部分麦田一般在4月上、中旬浇水,兼顾预防晚霜冻害。

4、预防晚霜冻害和渍害:小麦拔节至孕穗期,各部分器官迅速生长,对低温的抵抗能力明显降低,特别是抗寒力明显减弱,根据天气预报,在霜前1-2天浇水,以缓和温度骤降对麦苗造成的危害。对已受冻害的麦苗,及早追施速效氮肥,每亩施尿素5-7.5公斤,也可根据墒情肥水齐攻,中耕松土,促使未被冻死的分蘖或新生分蘖抽穗结实,把冻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