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防治:指利用物理因子或机械作用对有害生物生长、发育、繁殖等的干扰,以防治植物病虫害的方法。物理因子包括光、电、声、温度、放射能、激光、红外线辐射等;机械作用包括人力扑打、使用简单的器具器械装置,直至应用近代化的机具设备等。这类防治方法可用于有害生物大量发生之前,或作为有害生物已经大量发生为害时的急救措施。常用的方法有下述。
光的利用:根据有害生物对光的反应进行诱集、诱杀。一些夜出性种类的农业害虫如蛾类、飞虱、叶蝉、蝼蛄等在夜间活动时有趋光性,尤其对短光波的趋性更强。因此利用黑光灯的装置进行诱集,是进行害虫种类调查和发生期、发生量预测预报的一种常用手段。在黑光灯上装置高压电网,或在灯下放置氰化物毒瓶或水面滴油的水盆可直接诱杀害虫。
温度的利用:不同种类有害生物的生长发育均有各自适应的温湿度范围。可利用自然的或人为地控制调节的温湿度,使之不利于有害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直至导致死亡,以达到防治目的。如为防治贮粮中的病、虫,可将贮粮先在仓外利用夏季日光曝晒,或冬季低温冷冻,然后迅速入仓密闭,使高、低温持续时间较长而杀死病虫。
上一篇: 孔雀竹芋与三色竹芋有什么区别?
下一篇: 粳稻的中后期管理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