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南部1年发生5代,无明显越冬期。世代重叠严重。每年3~5月是该蚧发生的高峰期,9~11月为低谷期。3月中旬至4月中旬,6月初至6月中旬,7月底至8月中旬,9月底至11月中旬是初孵若虫出现的高峰期。多数卵生,少数卵胎生。初孵若虫一般先在母体介壳内停留一段时间,待环境条件适宜时爬出。刚出壳的若虫非常活跃,在松针上来回爬动,寻找合适的部位将口针插入固定取食。一般从出壳到固定需经1~2小时。固定后开始泌蜡,蜡被逐渐增厚变白,形成圆形介壳。2龄若虫后期,雌雄开始分化,一部分若虫蜡壳颜色加深,继续发育为预蛹,再脱皮成为蛹,进而羽化为雄成虫;另一部分虫体和蜡壳继续增大,不显眼点,脱皮后成为雌成虫。寄生在叶鞘内的蚧虫多发育为雌虫,寄生在针叶上和球果上的则多发育为雄虫。羽化后的雄成虫一般要在介壳内蛰伏1~3天,出壳后经数分钟,待翅完全展开后,沿松针爬行或做短距离飞翔,寻找合适雌虫交尾,数小时后即死去。雄虫有多次交尾的习性。雌成虫一般于交尾后10~15天后开始产卵,产卵期因季节而异,少则1个月,多则3个月以上;产卵量亦随季节、代别而不同,以第1代和第5代为最多,。气温是影响松突圆蚧种群数量消长的主要因子。
上一篇: 玉米蚜以成,若蚜在小麦什么地方越冬?
下一篇: 家庭水栽培红掌怎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