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要症状与剖检变化最急性型。山羊病程短,发病快,多见于流行初期,大多数未见任何临床症状而突然死亡。羔羊比成年羊死亡更为迅速,绝大多数在3~4 天内死亡。急性型。病羊主要表现为掉群,体温升高,呼吸困难,食欲减退,流涎,呈昏睡、俯卧状死亡。剖检变化基本一致。病死羊尸体消瘦,颈胸部皮下组织呈胶胨样浸润、水肿,肺脏淤血,心包腔积血,心内膜散布数量不等的出血点。病羊胸腹腔均有淡黄色渗出液,胸腔积液约 50 毫升,腹腔积液达 100毫升。其肝脏淤血,表面散布数量不等、粟粒大小的灰白色坏死灶,坏死灶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晰,呈不规则圆形,周围绕有充血带,坏死灶处被膜有纤维素渗出,肝表面还散布大量弯曲虫样的带状病痕。病羊胆囊肿胀,充满多量粘稠胆汁,肾脏淤血,小肠充满气体,并散布数量不等,大小不一的充血和出血点。2 病原体检查直接涂片、染色、镜检,采取病死羊的心血和肝脏,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发现大量两端钝圆、粗大,多为单个,有时成双或短链状的革兰氏阳性杆菌。电镜负染,采取病死羊的心脏、肾脏和肝脏,分别电镜负染,均未观察到病毒。细菌分离培养,采取病死羊的肝脏和肾脏,分别接种于 2 种培养基上,结果在厌氧培养的鲜血琼脂培养基上长成白色、半透明、不规则形或圆形,边缘呈波浪状,直径 2~5 毫米的菌落,并呈 β 溶血环。少数分离菌在培养基表面呈弥漫性生长,扩散成薄膜状。在胃酶消化肉汤中分离菌生长迅速、产气、混浊,沉淀物呈柔软的羊毛状。生化反应。β溶血的分离菌能发酵葡萄糖,即能产酸又可产气,不发酵乳糖、蔗糖、甘露醇,不产生前基质,凝固牛乳,产生硫化氢,液化明胶。动物试验。进行无菌操作,采取病死山羊的肝脏和肾脏加生理盐水研磨,充分离心后取上清液接种于 2 只体重 250 克左右的健康豚鼠,每只腹腔和肌内各注射 3 毫升。12 小时后,两只豚鼠将会相继死亡。剖检病死豚鼠,一般可见胸、腹部皮下发生程度不等的水肿,表明豚鼠由诺维梭菌产生外毒素致死。综合以上细菌分离鉴定结果,其分离菌可确定为诺维梭菌。3 寄生虫检查粪便检查。采取病羊粪便进行常规的漂浮法检验。虫卵呈黄褐色,长卵圆形,前端较窄,有1 个不明显的卵盖,后端较钝,卵壳较薄而透明,卵内充满卵黄细胞和 1 个胚细胞。虫体鉴定。在病死羊肝脏的胆管中发现扁平、叶片状、棕红色的虫体。虫体前端呈圆锥状突出,名为头椎,其后方变宽,名为肩部。体表生有许多小刺。口吸盘位于头椎的前端,口吸盘稍后方为腹吸盘。在口吸盘与腹吸盘之间有生殖孔。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变化,病原体和寄生虫检查等,即可确诊为诺维梭菌和肝片吸虫混合感染症。4 防治切断传播途径,污染的羊场、羊舍、物品及其周围环境要彻底消毒,消灭病原,切断传播途径,提高易感羊抵抗力。对假定健康羊群及时接种羊快疫类梭菌病多联苗,提高羊群的免疫力,消灭传染源。不可利用的病羊,应及时深埋或焚烧深埋。养殖者或放牧人员应尽量避免羊群在低洼、潮湿地带和被雨淋过的湿草地上放牧、采食。要及时清理羊圈的粪便和污物,加强饲养管理。做好兽医卫生工作,定期驱虫,做好春、秋 2 次相关疫苗的免疫注射。应尽早切开羊只肿胀部,扩创清除异物和腐败组织,吸出水肿部渗出液,再用氧化剂,如 3%过氧化氢溶液或0.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然后撒上青霉素粉末,并施以开放疗法。患病病初及早进行抗菌、消炎,可以选用青霉素、土霉素、链霉素或磺胺类等抗生素药品进行治疗。病羊还需配合补液、强心和解毒等药物治疗。病羊可肌内注射干燥精制多价气性坏疽抗毒素,每次4~5 万单位。总之,羊群一旦发生疫情,如能及时采取上述综合应急防控措施后,通常效果较为显著。一般不出9 天,疫情停止,病情好转,生产逐步恢复正常。山羊诺维梭菌病易与羊肠毒血症和羊炭疽等传染病相混淆,有条件的情况,应进行实验室诊断加以定性和区分。由于混合感染症状经过急,发生迅速,病羊全身中毒严重,因此,治疗时应早发现,早治疗,从局部和全身两方面着手治疗。
上一篇: 莲藕常见病害的综合防治技术?
下一篇: 哪些人可以不承担筹资或筹劳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