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块茎表面先产生褐色小点,扩大后形成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斑块,后期中央稍凹陷或凸起呈疮痂状硬斑块。主要是由放线菌,链霉菌属的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病菌在土壤中腐生,或在病薯上越冬。茎块生长的早期表皮木栓化之前病菌从皮孔或伤口侵入后染病。
防治措施:1,选择无病种薯,播前用40%福尔马林120倍液浸种4分钟。2,多施有机肥或绿肥,可抑制发病。3,与葫芦科、豆科、百合科蔬菜进行五年以上轮作。4,选择保水好的菜地种植,结薯期遇干旱应及时浇水。
症状表现:只为害薯块。发病初时在薯块表面产生褐色隆起的小斑点。扩展后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表面粗糙、中部稍凹陷、外缘隆起的褐色疮痂状病斑。病斑仅限于薯块表层,一般深度1-2毫米,深者3毫米以上。后期病斑连接变为5-10毫米大木栓化硬斑,严重影响薯块的商品价值。
发病原因:病菌可随种薯越冬。病菌也能在土壤中越冬,并腐生多年。病菌可由病薯、土壤、家禽粪便及地面流水传播。幼薯表皮木栓化以前,病菌可由皮孔或伤口侵入而引起发病。薯块表皮木栓化后,病菌很难侵入。适合该病发生的温度为25 -30℃ ,土壤较干时发病重。中性或微碱性砂壤土发病重,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白色的薄皮品种易感病,褐色的厚皮品种较抗病。
上一篇: 优质水稻为什么要适期收获?
下一篇: 半夏的生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