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养殖技术 > 家禽养殖 > 其他家禽 > 家兔有哪些生物学特性? 其他家禽

家兔有哪些生物学特性?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1)昼伏夜行
在养兔场的牧放兔群或笼舍饲养兔群中,可以晚上加夜草,并给兔充足的精料和饮水,主张在兔子精力充沛的夜间配种。白天少喂饲料,尽量不妨碍兔子休息。
(2)嗜眠性
家兔白天活动较少,大多处于休息睡眠或半睡眠状态,警觉性也很高,一旦有异常响动,眼即睁大,环顾四周,竖耳并转动耳壳,细心地分辨响动的方向,受惊时则不安,用力踏脚,发出响声向兔群报警。但兔完全睡眠时,眼全闭,呼吸频率减弱,应激减弱甚至消失。
(3)胆小怕惊
兔场中突然的声响、举动、异常的气味和狗猫的入舍,都会使兔群惊慌不安,在兔笼内奔跑、碰撞,跺后脚,发出响亮的声响,很快整个兔场的兔都惊恐起来,发生“群体自恐”。这对兔群害极大,轻则厌食掉膘、拉稀、流产、难产,重则母兔食仔、踩死仔兔或兔急性死亡。所以,养兔人入舍饲养管理时,动作要轻稳,禁止其他畜禽入兔舍,对外来人员参观应适当控制。突遇惊吓,可喂草压惊。
(4)喜清洁、干燥、通风,厌潮湿、污秽
如果兔笼舍潮湿、污秽,会加快病原微生物的孳生繁殖, 污染兔体。因此,一定要保持兔笼舍的干燥、卫生和良好的透光通风,才能减少兔病和提高兔的毛皮品质。
(5)性喜穴居
家兔至今仍承袭了祖先掘洞穴居的本能,喜欢暗、窄、干、卫生的环境。笼养家兔时,要人为地将环境设计得适应家兔的穴居性,特别是对临产母兔和仔兔,兔笼内应半明半暗,如在兔笼门上挂草帘,使笼内黑暗,减少外界惊扰,增加母兔、仔兔安全感。相反,光线太强,怀孕母兔临产会跳笼、啃笼,不在预置的产箱中分娩,而造成仔兔损失。此外,设计兔笼时,取材宜坚固结实, 以免兔打洞、啃坏。野外牧放的家兔应有干燥、排水良好的人工洞穴。
(6)同性好斗、群居性差
群养家兔时,同性好斗。对3 月龄以下性未成熟的兔,可以群养,对3 月龄以上的种用兔必须单笼饲养,一笼一兔;对商品兔中的公兔必须骟割后群养。
(7)耐寒怕热
饲养家兔的最适宜温度是15 ~25 ℃,临界温度为5 ~30℃,要注意调节。
(8)嗅觉、听觉灵敏,视觉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