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传染性贫血简称马传贫,是由马传贫病毒引起的马属动物的一种传染病。 该病被国际兽疫局定为B类传染病,我国也将其列入二类动物疫病。
本病潜伏期长短不一,人工感染病例平均10-30天,长的可达90天。根据临诊表现,常将马传贫病马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和隐性四种病型。
急性型:特征为高温稽留,病程短,死亡率高。病马体温突然升高40℃以上,一般稽留8-15天不等,而后下降至常温,不久又升至40℃以上,稽留不降,直到死亡。病程一般不超过一个月,最短3-5天死亡。高温期各种症状明显。发热初期,可视粘膜潮红,随病程发展表现苍白,黄染。在舌底面、口腔、鼻腔、阴道粘膜及眼结膜处,常见大小不一的鲜红色至暗红色的出血点(斑)。病马常出现心博动亢进,节律不齐,心音混浊,分裂,缩期杂音。病马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呈渐进性消瘦,病的中、后期可见尾力减退,后躯无力,摇晃,步样不稳,急转弯困难,有的病马胸、腹下、四肢下端(特别是后肢)或乳房等处出现无热,无痛的浮肿。少数病马有拉稀现象。红细胞总数减至500万或300万以下,血红蛋白减少,血沉显著加快,初速15分钟可达60刻度以上。白细胞减少,丙种球蛋白增高,外周血液中出现吞铁细胞。在分类中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增加,中性白细胞减少。
亚急性型:特征为反复发作的间歇热。一般发热39℃以上持续3-5天退热至常温。经3-15天的间歇期又复发。有的病马出现温差倒转现象。病程约1-2个月。
慢性型:特征为不规则发热。一般为微热及中热。病程可达数月及数年。临诊症状及血液变化发热期明显,无热期减轻或消失,但心机能和使役能力降低,长期贫血、黄疸、消瘦。
防治
为预防和消灭马传贫必须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农业部颁发的《马传染性贫血病防制试行办法》的规定,采取严格控制、扑灭措施。平时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马群的抗病能力。搞好马厩及其周围的环境卫生,消灭蚊、虻,防止蚊、虻等吸血昆虫侵袭马匹。发现患病马匹立即上报疫情,严格隔离,扑杀病畜,其尸体、病死马尸体等一律深埋或焚烧。污染场地、用具等严格消毒,粪便、垫草等应堆积发酵消毒。经检疫健康马、假定健康马,紧急接种马传贫驴白细胞弱毒疫苗。不从疫区购进马匹,必须购买时,须隔离观察1个月以上,经过临床综合诊断和2次血液学检查,确认健康者,方准合群。
上一篇: 梨树木虱综合防治技术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