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园艺 > 果树园艺 > > 桃缩叶病流行规律是什么?

桃缩叶病流行规律是什么?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桃树缩叶病是桃树栽培地区普遍发生的一种病害。病原菌以子囊孢子或芽孢子等在桃树的芽鳞片和枝干的树皮上越夏、越冬。第二年春天桃树萌芽时,芽孢子萌发,由叶背(叶片展开前)或叶面(叶片展开后)穿过表皮侵入叶内,或经皮孔侵入嫩芽中,进行初次侵染。侵入叶片内的病原菌丝,在表皮细胞下和栅栏组织的细胞间蔓延,刺激中层细胞大量分裂,胞壁加厚,遂渐使病叶肥厚、皱缩并变色。桃缩叶病的发生,与早春的天气状况有密切关系。在桃树萌芽时,气温低(10~16℃)、湿度大时,发病重;反之,这一时期天气干燥、气温较高时,发病就轻。不同品种间,以早熟品种发病较重,中晚熟品种发病较轻。

春季桃树萌芽期气温低,桃缩叶病常严重发生。一般气温在10-16℃时,桃树最易发病,而温度在21℃以上时,发病较少。这主要是由于气温低,桃幼叶生长慢,寄主组织不易成熟,有利于病菌侵入。反之,气温高,桃叶生长较快,就减少了染病的机会。另外,湿度高的地区,有利于病害的发生,早春(桃树萌芽展叶期)低温多雨的年份或地区,桃缩叶病发生严重;如早春温暖干燥,则发病轻。从品种上看,以早熟桃发病较重,晚熟桃发病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