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薯类作物 > 马铃薯 > 马铃薯晚疫病的传播途径? 马铃薯

马铃薯晚疫病的传播途径?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薯块中越冬,播种带菌薯块,导致不发芽或发芽后出土即死去,有的出土后成为中心病株,病部产生饱子囊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形成发病中心,致该病由点到面,迅速蔓延扩大;病叶上的饱子囊还可随雨水或灌溉水渗入土中侵染薯块,即形成病薯,成为翌年主要侵染源。病菌喜日暖夜凉高湿条件,相对湿度95%以上,18一22C条件下,有利饱子囊的形成,冷凉 (10一13C,保持1一2小时)又有水滴存在,有利饱子囊萌发产生游动饱子,温暖 (24一25C,持续5一8小时)有水滴存在,有利饱子囊直接产出芽管,因此多雨年份,空气潮湿,或温暖多雾条件下发病重。种植感病品种,植株又处于开花阶段,只要出现持续48小时白天22C左右,相对湿度高于95%持续8小时以上;夜间10一13C,叶上有水滴,持续11一14小时的高湿条件,本病即可发生,发病后10一14天病害蔓延全田或引起大流行。

晚疫病病菌主要以菌丝在种薯中越冬成为下一季主要初侵染菌源。此病是一种典型的流行性病害,气候条件对此病害的发生和流行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当条件适于发病时,病害可迅速爆发,从开始发病到田间枯死,最快不到半个月。此病在多雨年份容易流行成灾,忽冷忽暖,多露、多雾或阴雨有利于发病。当夜间较冷凉,气温为10℃左右,重雾或有雨,促进菌丝产生大量的孢子囊;白天较温和,16℃-24℃,伴有高湿,则促进孢子囊迅速萌发、侵入以及菌丝的生长发育,病害极易流行。马铃薯现蕾开花阶段是晚疫病侵染发生与流行的最佳时期.

属鞭毛菌亚门真菌。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薯内越冬、越夏,成为田间初侵染源,带菌种薯及遗留土中的病薯萌芽时,病菌即开始活动,逐步向植株地上茎叶发展,成为中心病株。其上产生抱子囊,经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也可随雨水进入土壤,通过伤口,皮孔和芽眼侵入块茎,以菌丝体在块茎内越冬.病菌喜欢冷凉高湿的环境,适宜发病温度为10—30℃,最适发病温度白天在22℃左右,夜间在10—13℃,相对湿度在95%以上。上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发生在4—6月。地势低洼,土质黏重,易积水,种植密度过大,田间通透性差,管理粗放,植株长势弱,阴雨连绵,空气潮湿,温暖多雾,病害发生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