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小麦 > 小麦麦角病有何发病规律? 小麦

小麦麦角病有何发病规律?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或混杂于种子间存活传播。春季菌核萌发形成子实体,产生子囊孢子,借风雨、昆虫传播到寄主花器,造成为害。病部产生粘液内有大 量分生孢子,再由雨水、昆虫或接触性传播为害。春季地面湿润,菌核易于萌发,小麦花期长,开花期多雨有利于病菌传播和浸染。

麦角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病菌主要以菌核落于土壤中或混杂在种子间越冬。菌核在土壤中可存活1年。在干燥条件下,混杂在种子间的菌核寿命可长达15年。菌核在土壤中经一段时间的休眠后,在春季或初夏萌发,产生许多肉眼可见的红褐色子座。随春播麦种进入土壤的菌核,当年春季不萌发,至翌年春季才萌发。病原菌子囊孢子发生期大致与扬花期相吻合。子囊孢子随气流或雨水飞溅而传播,着落在寄主植物花器上,萌发后产生侵染菌丝,从胚珠基部侵入,然后在子房壁细胞间隙和胚珠细胞内扩展。几天后在子房表面长出菌丝体、子实层和含有大量分生孢子的蜜露状黏液。天气较冷凉,高湿,花期延长,麦角病发生较重。开颖授粉的品种和雄性不育系发病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