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莴笋霜霉病:由莴笋盘梗霉菌侵染的真菌性病害,以成株发病为重,主要危害叶片,近地叶片先发病,病叶上产生浅黄色近圆形或多角形斑,潮湿时叶背长白霉,后期病斑变黄褐色,多个病斑连成一片使叶片干枯。病菌在低温高湿条件下借助气流、雨水、灌溉和昆虫传播发病,田间密度大、排水不良、地面潮湿往往病重。防治药剂可选用:75%百菌清、72.2%霜霉威、72%霜脲锰锌(克露)、50%安克锰锌、64%恶霜锰锌(杀毒矾)、69%烯酰吗啉锰锌、58%甲霜锰锌、25%嘧菌酯(阿米西达)等,按使用说明,每周喷雾一次,药剂交替使用,连续喷2~3次。
二、莴笋菌核病:由核盘菌侵染所致真菌病害,多从茎部发病,引起组织发病腐烂。表面有白絮状菌丝,内有黑色鼠粪状菌核,病株上部很快萎缩死亡。低温潮湿,多雨或田间积水以及密度过大,均能促进发病。防治方法:选用抗病优良品种,实行水旱轮作,高畦栽培,合理密植,多施有机肥(腐熟农家肥)做基肥,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防止植株陡长,及时拔除病株,发病初期施药防治。可选药剂:50%腐霉利(速克灵)、50%农利灵、70%甲基托布津、50%菌核净、25%扑海因、50%苯菌灵、20%甲基立枯磷、50%多菌灵等,亩施药液60-70升,隔7-10天1次,药剂交替使用,连续防治3-4次。
三、莴笋软腐病:又称水烂,属于细菌性病害,主要为害莴苣肉质茎或根茎部。肉质茎染病,初生水浸状斑,深绿色不规则,后变褐色,迅速软化腐败。根茎部染病,根茎基部变为浅褐色,渐软化腐败,病情严重时可深入根髓部。防治方法:实行2~3年水旱轮作,高畦栽培,严禁大水漫灌,病害流行期宜控制浇水;施用日本酵素菌沤制的堆肥,精细管理,田间农事活动应尽量避免产生伤口,发现病株集中烧毁;可选药剂:30%氧氯化铜、47%加瑞农、77%可杀得、30%绿得保、14%络氨铜、72%农用链霉素、3%中生菌素,按各自使用说明灌根或喷施,每周灌或喷一次。
四、莴笋灰霉病: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病,苗期发病病部呈水渍状腐烂,长有灰色霉层;成株发病多始于近地面的叶片,开始为水渍状,以后迅速扩大,呈黄褐色,病斑上有轮纹,病斑上生出灰褐或灰绿色霉层;叶柄基部开始呈水渍状,红褐色,后基部腐烂,引起上部茎叶萎蔫;根茎发病开始呈水渍状,并向四周扩展,引起茎部腐烂,天气干燥,病株逐渐干枯死亡,霉层由白变灰变绿。防治方法:实行水旱轮作,合理密植,及时打掉老叶,清除病残体,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科学施肥,提高植株抗病力;可选药剂:50%速克灵、50%扑海因、50%多菌灵、50%托布津、50%农利灵、40%嘧霉胺、50%异菌脲等,按各自说明书使用,隔7-10天喷1次,药剂交替使用连喷3-4次。
下一篇: 温室西兰花幼苗叶子发黄,是什么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