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品种抗病性是影响大斑病流行的重要因素,70年代由于感病玉米杂交种大面积种植,在一些地区造成大斑病流行,损失严重。
(2)玉米连茬地及离村庄近的地块,由于越冬菌源量多,初侵染发生的早而多,再侵染频繁,易造成流行。
(3)气候条件也是病害发生轻重的重要因素,气温20~25℃,相对湿度90%以上,对孢子形成、萌发、侵染有利,所以中温、高湿的气候条件利于大斑病流行。在北方玉米产区,6~7月降雨量均超过80毫米,雨日较多,加之8月份雨量适中,病情发展严重。
玉米是我国主要三大粮食品种之一,又是畜牧业生产的主要原料,被料之王”。在影响玉米生产的各类因素中,病害因素随着玉米生产的发展呈现上升趋势。玉米大斑病是目前公主岭市玉米生产中经常遇到的主要叶斑病害之一,此病害曾在公主岭市玉米生产上造成过不同程度的危害。尤其是今年的特殊气候条件,发生面积较大,其中先玉335发生较为严重。
玉米大斑病是大斑突脐孢菌,有性态为大斑刚毛球腔菌引起的以叶部产生大型病斑症状为主的玉米病害,又称条斑病、煤纹病。近年随着栽培技术的不断变革、单一抗性品种的大面积种植,病菌生理小种发生变异并趋于多元化,大斑病又有回升趋势,一般减产10%左右,严重地块达到30%~50%。该病主要发生在玉米抽雄以后,一般与品种、气候条件(尤其是7、8月份降雨多易发病)、肥料(供应不足发病重)有关。发病时下部叶片首先发病并迅速向上部叶片扩展,在叶片上产生大量病斑,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造成籽粒灌浆不足,导致减产。
一、危害症状
主要危害玉米叶片,严重时苞叶和叶鞘上也可见连片病斑。常由植株下部叶片先开始发病,向上扩展。发病初期,叶上出现水浸状青灰色斑点,以后逐渐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中央黄褐色、边缘褐色的梭形大斑,一般大小为50~100毫米×5~10毫米,有些病斑可长达200毫米。叶片上病斑多时,常导致整叶枯死。湿度大时,病斑在叶正反两面产生大量灰黑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斑能结合连片,使植株早期枯死。
二、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内外越冬。田间传播发病的初侵染菌源主要来自玉米秸秆上越冬病组织重新产生的分生孢子。孢子借风雨和气流传播。玉米大斑病的流行除与玉米品种感病程度有关外,还与当时的环境条件关系密切。温度20~25℃、相对湿度90%以上利于病害发展。气温高于25℃或低于15℃,相对湿度小于60%,持续几天,病害的发展就受到抑制。从拔节到出穗期间,气温适宜,又遇连续阴雨天,病害发展迅速,易大流行。土壤肥力差,玉米孕穗、出穗期间氮肥不足发病较重。低洼地、密度过大、连作地易发病。6~8月份气温大多处于发病适温范围,因此这3个月的降雨天数和降雨量是发病轻重的决定因素。如田间病斑出现较晚的年份,不论后期气候条件如何,大斑病的发生都不会太重。品种间抗病性差异很大。目前已发现Ht1、Ht2、Ht3、HtN、HtP五个显性单抗性基因,抗性相对稳定。自交系8112、5003等为高感。
上一篇: 芝麻不同品种对立枯病的抗性有无差异?
下一篇: 羊春馋嘴病的预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