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林业 > 造林、林业育种 > 毛竹黑叶蜂发生规律是怎样的? 造林、林业育种

毛竹黑叶蜂发生规律是怎样的?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竹林区 1年发生1代或2代,以老熟幼虫在上中1-4 cm深处结茧变为预蛹越冬。翌年5月中旬开始化蛹,5月下旬始见成虫,6月上旬为羽化盛期,6月下旬为羽化末期;6月上旬开始产卵,中旬为产卵盛期;6月中旬卵孵化,7月中旬幼虫进入7龄,并陆续下竹入土。其中部分发生2代的老熟幼虫8月下旬开始化蛹,9月上旬开始羽化,中旬为羽化盛期,并开始产卵,9月下旬卵孵化,10月下旬幼虫老熟下竹。幼虫从竹杆上爬行下竹,至地面入土作茧静伏其中。同一批蛹雄成虫比雌成虫羽化早。

在羽化始盛期,雄成由约占78%,至盛期雌成虫的占70%。雨天基本不羽化;天气晴朗,有利于成虫羽化。雌雄性比一般为1:2.2。成虫羽化后喜成群活跃在阳光充足的东南坡毛竹、杂竹及其它植物顶部,阴天停息于叶片上,很少活动。交尾前,雌、雄成虫均在竹冠顶部成群飞舞。交尾后,卵产于毛竹或杂竹的叶肉组织内。产卵时,成虫停息在竹叶上,腹部紧贴叶片,从主脉两侧的叶片正面将卵产入。每产1粒卵移动约1mm,卵成“一”字形排列。一般每叶产卵1排偶有2排。产卵部位的叶背稍有泡状隆起。卵快孵化时,卵边缘出现小黑点。同一卵块的卵多在同一时间孵化。孵化率:第一代为50-100%,平均93%;第二代为20一100%,平均 75.4%。孵化时,幼虫多从正面咬一小孔钻出,少数从叶背钻出,不食卵壳。

幼虫孵出后即在原产卵叶上取食,全部幼虫沿叶缘排成一队,头向叶基,前一条幼虫的尾部翘在后一条幼虫的头上,从叶尖吃向叶的基部,常将叶食尽,仅留主脉,以后一起转移至另一叶片上取食。 4龄幼虫开始分散取食。幼虫蜕皮6次。蜕皮前停止取食,排尽体内粪便。蜕皮时用尾钩住被食叶的主脉或其他部位,由体中前部胀直,头亮与前胸间的旧蜕不断膨胀,伸胀几次后头壳开裂,虫体逐渐伸出。从脱裂线胀开到虫体爬出约需15分钟。脱皮后约75分钟,头壳成黑色,随即幼虫开始爬行活动。幼虫每次脱皮后,体长和头壳明显增大;而7龄幼虫体长自脱皮3-6天后缩短,此时开始爬行下竹,寻找适宜地面入土作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