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的体温
正常健康猪直肠温度为38~39.5度,一昼夜温差一般不超过1度,正常状态是上午稍低,下午稍高。
猪的体温升高又称为发热,目前人们所提到的“高热病”实际上是猪的体温受到诸多致病因素引起炎性反应导致猪的体温超过40度以上。动物发热是由于发热激活物作用于机体,进而导致内生致热原(EP)的产生并入脑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更进而导致发热中枢介质的释放继而引起调定点的改变,最终引起发热。发热本身不是疾病,而是一种症状。其实,它是体内抵抗感染的机制之一。发烧甚至可能有它的用途:缩短疾病时间、增强抗生素的效果、使感染较不具传染性。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猪病症状,是疾病进展过程中的重要临床表现。可见于多种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临床常见的是感染性发热居多,当然目前由于饲料原料的因素如霉变玉米使用导致非感染性发然也进入议事日程。
由于猪直肠温度波动很大,尤其测体温时猪受到刺激后肛温升高也很快,所以在测体温时应当在猪处于安静状态。按发热的程度可以分为:微热,即体温升高0.5~1度,多见于消化不良、口炎等;中热,即体温升高1~2度,多见于胃肠炎、支气管肺炎等;高热,即体温升高2~3度,多见于猪瘟、PRRS、口蹄疫等;超高热病,体温升高3度以上,多是严重传染病、脓毒败血症等急性发作期。
猪高热性疾病
我们在临床诊疗实践中,对一些引起体温升高或高烧不退得疾病已经总结出很多优秀的治疗措施,不同的发病原因就有不同的防治方法。下面仅介绍比较常见、同时人们所困惑与“高热病”有相关联的一些热性传染病。
引起猪体温升高的疫病很多,我针对猪高热性疾病的流行现状,与高热病息息相关的感染性疾病。从临床症状上看,主要以发烧为主的病例占80%,病毒性高热疾病占主导地位,危害严重;而细菌性高热疾病广泛流行,多数继发感染。通过彻底诊断,才能确诊。
稻细菌性条斑病又称细条病、条斑病,是国内重要的植物检疫性病害,日前不仅在沿海省份,在江苏、安徽、湖南等省局部地区都有发生,发生程度时重时轻,近年来,病害逐年扩大,危害日趋严重。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病斑发生在叶脉间,初为暗绿色水浸状半透明小斑,扩展后受叶脉限制,成为黄褐色略带湿润状的条斑,大小约1×10mm。病斑上常溢出大量串珠状黄色菌脓,干后呈胶状小粒。发病严重时条斑融合成不规则黄褐至枯白大斑,与白叶枯类似,但对光仍明显可见原来的条斑成半透明状。当大发生时,叶片卷曲,田间呈现一片黄白色,和白叶枯相似,但白叶枯病斑上菌溢不常见到。
发病特点 病菌主要在病稻种、稻草和自生稻上越冬,成为主要初侵染源。病菌主要从气孔或伤口侵入,借风、雨、露等传播。在无病区主要通过带菌种子传入。高温高湿有利于病害发生。晚稻比早稻易感染,后期水稻易发病蔓延;台风暴雨造成伤口,病害容易流行;偏施氮肥,灌水过深加重发病。
防治方法
(1)加强植物检疫,防止调运带菌种子进行远距离传播,保护无病区。
(2)选用抗(耐)病杂交稻,如桂31901,青华矮6号,双桂36,宁粳15号,珍桂矮1号,秋桂11,双朝25,广优,梅优,三培占1号,冀粳15号,博优等。
(3)种子消毒处理。可用85%强氯精300倍液浸种,先将稻种用清水浸12小时,然后在药液中浸24小时,用清水充分洗净后催芽;或用酸性402(盐酸0.4%+80%“402”抗菌剂0.1%)浸种48小时,淘洗后催芽。
(4)加强田间栽培管理。避免偏施、迟施氮肥,配合磷、钾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实行浅水灌溉,及时晒田,忌灌串水和深水;酸性土壤和施绿肥等有机质较多的田,亩用石灰30-50kg作基肥或追肥,使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力。
(5)药剂防治。发病程度轻微的,可用1:1石灰草木灰撒施。亩用20kg。发病严重的采用58%雷多米尔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喷施,或用50%DT杀菌剂500-600倍液喷施,或亩用75%百菌清加20%叶枯宁各100g兑水50-75kg喷施,或用45%代森铵水剂800倍液喷施,或用20%叶枯宁(又叫叶青双)可湿性粉剂,亩用100-150g兑水50-75kg喷施。在上述用于喷施的药剂中,加磷酸二氢钾或植宝素或云大120等植物生长素,加快水稻康复,提高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