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豆类作物 > 豌豆 > 豌豆病虫害如何防治? 豌豆

豌豆病虫害如何防治?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1.选用抗病品种。一般细荚豌豆比大荚豌豆抗病。

  2.实行轮作。因豌豆根系分泌物对翌年植株根瘤活动及根系生长有影响,故其本身也忌连作。可同非豆科作物如瓜果类或禾本科粮食作物实行轮作。

  3.种子消毒。可用种子重量0.3%的70%甲基托布津拌种,或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加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1)混合拌种,并密闭48~72h后播种。

  4.加强田间管理 合理施肥、密植,避免在低湿地种植,采用高畦或起垄栽培。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可定期喷施芸蔓素,提高抗病力。

  5.搞好田间卫生 及时拔除病株和被虫为害的植株以及收获后的秸秆和根茬,并集中深埋或烧毁,减少病源和虫源。

  6.化学方法 防治豆秆黑潜蝇应以豌豆苗期作为防治重点,可采用1.8%齐螨素乳油(阿维菌素)2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48%乐斯本乳油1000倍液灌根或喷雾防治。

  开花结荚期重点预防根腐病和白粉病,预防根腐病可采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0%噻菌铜悬浮剂500倍液灌根,防治白粉病应在豌豆第一次开花或发病始期喷洒5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每亩施75L药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3~4次,若在成株期混发豆秆黑潜蝇和白粉病,可喷洒1.8%齐螨素乳油(阿维菌素)2000倍液。上述药剂注意轮用与混用。

一、豌豆根腐病

主要症状

幼苗至成株均可发病,以开花期染病多,主要为害根或茎基部,病株叶片先发黄,后逐渐向中、上部发展,导致全株变黄枯萎。主、侧根部分变为黑褐色或呈土红色,根瘤和根毛明显减少,轻则造成植株矮化、茎细,叶枝呈萎蔫或枯萎状。
  发病原因
  病菌经土壤、病残组织及种子传播蔓延,经种皮和侧根侵入,易与枯萎病混淆。一般干旱年份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如甘肃的贡井选、麻豌豆、小豆60、小豆704等。
  (2)药剂拌种:用种子重量0.25%的20%三唑酮乳油拌种,或用种子重量0.2%的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拌种,均有一定效果。   

二、豌豆潜叶蝇

农业防治 蔬菜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残株落叶、杂草,烧毁或沤肥,以减少田间虫口基数。
  化学防治 选择残效短、易于光解、水解的药剂;此外,由于幼虫潜叶为害,所以用药必须抓住产卵盛期至孵化初期的关键时刻。灭杀毙(21%增效氰?马乳油)800倍液;2.5%溴氰菊酯或20%氰戊菊酯2500倍液;10%溴?马乳油2000倍液;10%菊?马乳油1500倍液;1.8%虫螨光和1.8%害通杀3000―4000倍液喷雾。在防治适期喷药均能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三、豌豆褐斑病

主要症状:
  主要为害叶、茎及荚。叶片染病呈不规则的淡紫色小点,高温高湿条件下,病斑迅速扩散,布满整个叶片,后病叶变黄扭曲而枯死;有的呈深褐色不规则轮纹斑,中央坏死处产生黑色小点。 发病原因 病菌主要在种子上越冬,借风雨传播蔓延。播种过早或遭受低温冷害,或土壤黏重、湿度过高,或偏施氮肥、植株旺长,均易发病。
  防治方法
(1)最好能与非豆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并要进行种子消毒,冷水浸种4―5小时,再移入 55℃ 温水中浸5分钟后,放入冷水中冷却,晾干后播种。
  (2)适当密植,增施钾肥。
  (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50%混杀硫悬浮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每7天1次,连续喷药2―3次。   

四、豌豆白粉病

主要症状:发病初期叶面为淡黄色小斑点,扩大成不规则形粉斑,严重时叶片正反面均覆盖一层白粉,最后变黄枯死。发病后期粉斑变灰,并长出许多小黑粒点。

防治方法:
发病初期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波美0.2~0.3度石硫合剂等喷雾防治。每隔10~20天喷1次,连喷2~3次。   

一、豌豆根腐病主要症状
  幼苗至成株均可发病,以开花期染病多,主要为害根或茎基部,病株叶片先发黄,后逐渐向中、上部发展,导致全株变黄枯萎。主、侧根部分变为黑褐色或呈土红色,根瘤和根毛明显减少,轻则造成植株矮化、茎细,叶枝呈萎蔫或枯萎状。
  豌豆根腐病发病原因
  病菌经土壤、病残组织及种子传播蔓延,经种皮和侧根侵入,易与枯萎病混淆。一般干旱年份发病重。
  豌豆根腐病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如甘肃的贡井选、麻豌豆、小豆60、小豆704等。
  (2)药剂拌种:用种子重量0.25%的20%三唑酮乳油拌种,或用种子重量0.2%的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拌种,均有一定效果。   

二、豌豆潜叶蝇农业防治 蔬菜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残株落叶、杂草,烧毁或沤肥,以减少田间虫口基数。
  豌豆潜叶蝇化学防治 选择残效短、易于光解、水解的药剂;此外,由于幼虫潜叶为害,所以用药必须抓住产卵盛期至孵化初期的关键时刻。灭杀毙(21%增效氰?马乳油)800倍液;2.5%溴氰菊酯或20%氰戊菊酯2500倍液;10%溴?马乳油2000倍液;10%菊?马乳油1500倍液;1.8%虫螨光和1.8%害通杀3000―4000倍液喷雾。在防治适期喷药均能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三、豌豆褐斑病主要症状:
  主要为害叶、茎、荚。叶片染病产生圆形淡褐色至黑褐色病班,边缘明显,病斑上有针尖大小的黑点。茎染病,病斑褐色至黑褐色,纺锤形或椭圆形,稍凹陷。 发病原因 以分生孢子器或菌丝体附着在种子上或病残体上越冬,播种带菌种子,长出幼苗即染病,病菌借雨水或灌溉水传播,15℃―20℃及高湿环境易发病。
  豌豆褐斑病防治方法:
  (1)重病田与非豆科蔬菜实行2―3年轮作;同时要进行种子消毒,在冷水中预浸4―5小时后,放入50℃温水中浸5分钟,而后冷却、晾干后播种。
  (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洒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悬浮剂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每7天1次,连喷2―3次。  

豌豆褐斑病主要症状 主要为害叶、茎及荚。叶片染病呈不规则的淡紫色小点,高温高湿条件下,病斑迅速扩散,布满整个叶片,后病叶变黄扭曲而枯死;有的呈深褐色不规则轮纹斑,中央坏死处产生黑色小点。 发病原因 病菌主要在种子上越冬,借风雨传播蔓延。播种过早或遭受低温冷害,或土壤黏重、湿度过高,或偏施氮肥、植株旺长,均易发病。
  豌豆褐斑病防治方法
  (1)最好能与非豆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并要进行种子消毒,温水浸种4―5小时,再移入 55℃ 温水中浸5分钟后,放入冷水中冷却,晾干后播种。
  (2)适当密植,增施钾肥。
  (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50%混杀硫悬浮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每7天1次,连续喷药2―3次。   

四、豌豆白粉病发病初期叶面为淡黄色小斑点,扩大成不规则形粉斑,严重时叶片正反面均覆盖一层白粉,最后变黄枯死。发病后期粉斑变灰,并长出许多小黑粒点。发病初期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波美0.2~0.3度石硫合剂等喷雾防治。每隔10~20天喷1次,连喷2~3次。   

五、豌豆褐纹病主要症状 主要为害叶、茎及荚。叶片染病呈不规则的淡紫色小点,高温高湿条件下,病斑迅速扩散,布满整个叶片,后病叶变黄扭曲而枯死;有的呈深褐色不规则轮纹斑,中央坏死处产生黑色小点。 发病原因 病菌主要在种子上越冬,借风雨传播蔓延。播种过早或遭受低温冷害,或土壤黏重、湿度过高,或偏施氮肥、植株旺长,均易发病。
  防治方法
  (1)最好能与非豆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并要进行种子消毒,温水浸种4―5小时,再移入55℃温水中浸5分钟后,放入冷水中冷却,晾干后播种。
  (2)适当密植,增施钾肥。
  (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50%混杀硫悬浮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每7天1次,连续喷药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