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水产渔业 > 水产养殖 > 其他水产 > 鱼病诊断方法? 其他水产

鱼病诊断方法?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观赏鱼鱼病的诊断,如果按照诊断食用鱼鱼病的步骤和方法进行存在很大困难,首先水族箱等小型水体容易观察,常在观赏鱼发病早期就被察觉,有些症状还非常明显,在发病初期即采取解剖检查的诊断方法很难被养殖者接受;其次水族箱等小水体养鱼数量少,有时只放养一尾或数尾,而名贵观赏鱼如金龙、花罗汉和日本红白锦鲤等一尾的价格就可高达数千、数万元甚至数十万元,用检查食用鱼的方法来鉴定观赏鱼鱼病显然行不通。笔者采用现场调查、水中观察、活体目检、活体镜检相结合的方法为养殖者诊断观赏鱼病,诊断速度快,准确率高,对观赏鱼损伤小,养殖者易接受,收到了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具体做法是:
一、现场调查
1.环境调查包括养殖空间环境和水体内部环境调查,主要有外界温度、空气质量状况、鱼病流行情况、发病规律、用药情况等。
2.饲养管理调查详细了解观赏鱼放养、投饲、换水、及养殖过程中的操作情况等。
3.水质调查包括养殖水体的颜色、气味、温度、pH值、硬度、溶解氧、氨氮等,最好对发病水体各项水质指标进行测定,特别是对一些病症不显著又难以确诊的鱼病。
二、水中观察
观赏鱼通常饲养在水族箱、鱼缸、室内和室外水泥池等小型水体内,一旦发生鱼病很易被发现,较易近距离直接观察,一些症状较明显的鱼病结合现场调查分析,很易做出诊断。这是大水体养殖无法实现的,水中观察是诊断观赏鱼鱼病的重要步骤。
首先观察鱼在水体内的活动状况,若出现浮头症状,给予震动才入水,不一会又浮上来,体表无其他症状,应考虑缺氧和氨氮含量超标等水质因素;若离群独游,反应迟钝,或不规则狂游打转,平衡失调,体表无症状,应考虑为寄生虫感染或水质污染;其次仔细观察病鱼的口、眼、鳃、鳞片、鳍条、肛门等体表特征,一般说来细菌性和病毒性鱼病常表现出体表充血、发炎、腐烂、鳍条基部充血和蛀鳍、竖鳞等症状,而寄生虫性疾病常表现出黏液增多、岀血、有点状或块状胞囊等症状。病鱼眼部发白、有增生物,是蒙眼病的症状,多由水质不良引起。病鱼腹部膨大,肛门红肿,排泄一种白色细长状粪便,是肠炎的征兆。体表长有块状面团样絮状物是水霉病的症状。
三、活体目检
病鱼在水中症状不明显或可疑患病器官无法在水中进行观察时(如鳃部),应离水检查。用渔网或纱布兜小心捞出病鱼进行目检,力求稳、准、快,时间越短对观赏鱼伤害越小。首先检查体表,在水中观察的基础上进一步检查,若体表发炎、充血、腐烂,轻轻地用镊子翻起鳞片,观察下面是否有线虫寄生,若没有发现寄生虫,可综合其他情况诊断为病毒或细菌性鱼病;若鳞片呈竖立状,用手指轻压有浮肿感,应确诊为竖鳞病。如果体表有大量黏液,鳍条末端腐烂,鳍基充血则可能是寄生虫引起的鱼病,需要进一步镜检才可确诊。其次进行鳃检,先检查一侧再检查另一侧,用镊子或手翻开鳃盖,观察鳃片颜色是否异常,黏液是否较多,鳃丝末端是否肿大腐烂,如果是细菌性烂鳃,鳃丝末端腐烂,黏液较多,有污泥附着;如果是车轮虫、波豆虫等原生动物引起的鱼病,则鳃片颜色发暗,并有较多黏液,如果是指环虫、中华鳋等大型寄生虫,则表现为鳃丝肿大,鳃盖涨开等症状。
四、活体镜检
镜检是正确诊断鱼病的可靠保证,有的鱼病同时由好几种病原生物引起,而有的则是同一种病症在好几种疾病中同时表现出来,一般需借助显微镜才能正确诊断。用活体镜检方法代替常规的解剖镜检来诊断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可行的。因为鱼类的组织再生能力较强,很小的一块组织(如鳍条和鳃小片)对鱼体器官的机能影响不大,也不会影响观赏效果。随着病鱼的康复,损伤组织会很快自愈。检查方法是从病变部位用小剪刀或镊子取一小块组织或黏液置于载玻片上,滴一小滴清水或生理盐水,盖上盖玻片,轻轻压平,先用低倍镜观察,若发现病原体或可疑现象,再用高倍镜仔细观察,对整个病变部位或器官,应检查几个不同点,以便掌握全面情况。
检查鱼病时,若发现有两种以上病原生物,就需要对各种病原体的感染程度及其对鱼的危害程度进行比较分析,找出主次,以便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当然对次要的病原体也不能忽视,也应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①调查日常饲养管理情况,包括清塘方法,养殖的种类、来源、密度,苗种入池前是否经过消毒及用什么药物消毒,投饲、施肥的种类;数量和质量等。②调查有关的环境因子,包括了解水源中有无污染源,水质情况,水温的变化情况,养殖水域周围的农田施药情况,养殖水域的大小、深浅、底质情况、有无敌害生物及有无水产动物某种寄生虫的中间寄主,周围有无水产动物某种寄生虫的终末寄主等。③调查发病情况和曾经采用过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