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简化整枝”的核心技术就是利用抗虫杂交棉的个体生长发育优势,适当降低密度,减少播种量,节省成本。其核心内容是依靠地膜覆盖点播,每亩用种量控制在1kg以内,降低密度到1500~2500株,保留2个营养枝。其最终目的是降低农民植棉成本,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其关键点如下:
1.播种前的管理
要在有一定水浇条件的中等或偏上地力条件下应用。精播栽培因播种量少,要保证一播全苗,播种时棉田必须有较好的墒情,因此要求有一定的水浇条件,特别是要保证浇上播种造墒水,同时为保证个体生长优势的发挥,要求在中上等地力条件下种植。旱薄地、盐碱地、重枯黄萎病地不适合此种方式栽培。
2.选用生长势强、产量潜力大的杂交种。精播栽培的出发点是靠个体的充分生长发育形成产量,因此最好选用生长势强、产量潜力大的抗虫杂交组合。比如目前正在推广的冀创棉1、冀杂3268和石家庄市农科院培育的即将审定的石杂101等品种很适合此种栽培。需要注意的是,精播栽培只能用杂交种F1代,F2代种由于分离严重,个体生长发育差异较大,不宜选用。
3.精量播种,减少播量。有营养钵育苗移栽条件的地区尽可能采用育苗移栽的播种方法。其他地区可采用地膜覆盖,等行距单行种植。可先盖膜后播种也可先播种后盖膜,进行点播,播种深度1.5cm,每穴播饱满种子2~3粒,每亩用种量可控制在1kg以内。
4.适当降低密度。中等地力条件下精播栽培的密度范围在每亩1500~2500株,具体而言,上等棉田1500~2200株为宜,中等棉田以2200~2500株为宜。在这一密度范围内,地力好并有灌溉条件的棉区取其下限,地力稍差无灌溉条件的取其上限。另外,密度的确定还应考虑到降雨的多少,旱年应适当增加密度,涝年应适当降低密度。
5.播种以后的栽培管理
播后管理:①打孔放苗。采用先点籽后盖膜的棉田,当苗出土八成以上,晚霜已过时,就可以放苗出膜,放苗后立即用土封口,防止跑墒和大风揭膜。需注意,降温大风天不放苗,阴天可全天放苗。②破除板结。先盖膜后点籽的棉田,出土前遇雨要及时破除种子上的覆土。③查苗补苗。出苗后根据缺苗多少和时间进行补种或移栽。④定苗。三片真叶时一次性定苗。
6.肥水管理。由于采用简化整枝技术种植的棉田单株成铃较多,防止早衰就成为一个重要任务,而合理的肥水管理是防止早衰的一个关键措施。为促进抗虫杂交棉个体的充分生长发育并防止早衰,增施有机肥和平衡施肥是关键。要增施有机肥并附之磷、钾肥作基肥,氮肥在花铃期重施。根据试验和生产实践,推荐如下施肥方案(每亩用量)。基肥:有机肥3000kg或鸡粪1500kg,复合肥601或K2S0415~20kg;追肥:上等地力棉田蕾期6月20日前后亩追尿素10kg,花铃期7月15日前后亩追尿素20kg,中等地力棉田蕾期追尿素10kg,花铃期7月10日前后亩追尿素15kg,7月25—30日追尿素5kg作盖顶肥。一定要注意遇旱及时浇水。
7.注意化控。抗虫杂交棉营养生长势较强,主茎节间生长速度快,特别是盛蕾到盛花阶段,主茎生长速度最大。为防止徒长,应重点对这一阶段进行化控,现蕾时每亩用缩节安0.5~1g,蕾期用1.5~2g,初花期用2~2.5g,打顶后1周左右用3g左右。
及时整枝。现蕾后除保留近果枝始节的2个营养枝外,去掉其他营养枝。7月20日前后打顶,保留的营养枝于7月25日前后打顶。8月10—15日去无效蕾。
8.治虫。注意防治棉铃虫、盲蝽象、蚜虫等害虫。治虫时间要掌握在蛾量高峰过后立即防治一遍,3d后再治1次。
上一篇: 提高南瓜坐瓜有什么妙招?
下一篇: 为什么夏秋季节要预防家畜感光过敏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