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传染性角膜结膜炎又称流行性眼炎、红眼病。主要以急性传染为特点,眼结膜与角膜先发生明显的炎症变化,其后角膜混浊,呈乳白色。
1、病原:羊传染性角膜结膜炎是一种多病原的疾病,其病原体有鹦鹉热衣原体、立克次体、结膜乳支原体、奈氏球菌、李氏杆菌等,目前认为,主要由衣原体引起。
2、流行特点:主要侵害反刍动物,特别是山羊,尤其是奶山羊,绵羊、乳牛、黄牛、水牛、骆驼等也能感染,偶尔波及猪和家禽。年幼动物最易得病。一般是由已感染的动物或传染物质导入畜群,引起同种动物感染,但也有通过接触感染,蝇类或某种飞蛾,可机械传递本病,患病的分泌物、如鼻涕、泪、奶及尿的污染物,均能散播本病。多发生在蚊蝇较多的炎热季节,一般是在5-10月夏秋季,以放牧期发病率最高,进入舍饲期也有少数发病的,多为地方性流行。
4、症状:主要表现为结膜炎和角膜炎。多数病羊先一眼患病,然后波及另一眼,有时一侧发病较重,另一侧较轻。发病初期呈结膜炎症状,流泪,羞明,眼睑半闭。眼内角流出浆液或黏液性分泌物,不久则变成脓性。上、下眼睑肿胀、疼痛、结膜潮红,并有树枝状充血,其后发生角膜炎、角膜浑浊和角膜溃疡,眼前房积脓或角膜破裂,晶状体可能脱落,造成永久性失明。
5、防治
①预防:有条件的种畜场(羊场),应建立健康群,立即隔离病畜,划定疫区,定时清扫消毒,严禁牛羊易感运动流动;新购买的羊只,至少需隔离60天,方能允许与健康者合群。
②治疗:一般病羊若无全身症状,在半个月内可以自愈。发病后应尽早治疗,越快越好。用2-4%硼酸液洗眼,拭干后再用3-5%弱蛋白银溶液滴入结膜囊中,每天2-3次,也可以用0.025%硝酸银液滴眼,每天2次,或涂以青霉素、氯霉素、四环素软膏。如有角膜混浊或角膜翳时,可涂以1-2%黄降尿软膏,每天1-2次。可用0.1%新洁尔灭,或用4%硼酸水溶液逐头洗眼后,再滴以5000单位/毫升普鲁卡因青霉素(用时摇匀),每天2次,重症病羊加滴醋酸可的松眼药水,并放太阳穴、三江穴血。角膜混浊者,滴视明露眼药水效果很好。
传染性角膜、结膜炎又称红眼病。其特征为眼结膜和角膜发生明显的炎症变化,伴有大量流泪,其后发生角膜混浊或呈孔白色,严重者导致失明。
流行特点:本病目前一般认为主要由衣原体(鹦鹉热衣原体)引起。自然传播的途径还不十分明确,可以通过直接或密切接触(例如头部的相互磨擦和通过打喷嚏、咳嗽)而传染。
本病主要发生于天气炎热和湿度较高夏秋季节。一旦发病,传播迅速,多呈地方流行性、刮风、尘土等因素有利于病的传播。
临床症状:潜伏期约为1周左右,多数病初一侧眼患病,后期为双眼感染。病初患眼流泪,怕光(羞明)眼睑肿胀、疼痛,其后结膜潮红有分泌物。角膜周围血管充血,角膜中央有灰白色小点,严重的角膜增厚,并发生溃疡,甚至角膜破裂晶状体脱出。有的病羊发生眼房积脓,有的病羊发生关节炎、跛行。病羊全身症状不明显、体温、呼吸、脉搏均无明显变化,但眼球化脓的羊体温升高,食欲减退,精神沉郁,离群呆立。放牧羊群,病羊可因双目失明而觅食困难,行动不便,乱撞摔倒,抓住后,乱蹦乱跳。
诊断:根据临诊症状,可作出诊断。
治疗:
(1)3%-5%硼酸水浴液冲洗患眼,拭干。
(2)涂红霉素或四环素,或金霉素软膏,每日3次。
(3)角膜混蚀时,涂1%-2%黄降汞软膏,每日3次。
(4)严重者,眼底(太阳穴)注射氯霉素,氢化可的松,交替使用,每日1 次。
预防:病畜立即隔离,早期治疗,彻底消毒羊舍,夏秋注意灭蝇,避免强烈阳光刺激。
羊传染性角膜结膜炎是由嗜血杆菌、结膜炎立克次体等引起的主要侵害反刍动物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特征为眼结膜和角膜发生明显的炎症变化,伴有大量流泪,其后发生角膜混浊或呈乳白色。无性别、年龄差别,但幼年动物发病较多。常发生于温度较高,蚊蝇较多的夏秋季。本病一旦发生,传播迅速,多呈地方性流行。病轻者发生轻微角膜或结膜炎并在短期内恢复。病初一侧眼感染,后为双眼感染,一般无全身症状。多数病畜可自然康复,少数招致角膜云翳、角膜白斑和失明。
预防:发现病羊立即隔离,在发病季节注意做好防止和扑灭蚊蝇工作,同时要注意早期及时治疗。
治疗:(1)可用2%~5%硼酸水或0.01%呋喃西林冲洗患部,拭干后再用3%~5%弱蛋白银溶液滴入结合膜囊,每天2-3次。(2)红霉素、氯霉素或四环素眼膏点眼。 (3)也可滴青霉素溶液(每毫升含5000单位)或2%可的松眼软膏可加速治愈过程。(4)对已出现白内障的羊,可给眼睛滴入拨云散。
上一篇: 异色瓢虫多见于哪些农田?
下一篇: 春小麦田间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