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影响分蘖的因素
1、分蘖发生与秧苗营养状况有关:秧田期由于播种较密,养分、 光照不足,基部节上的分蘖芽大都处于休眠状态。拔节以后生长中心转移,上部节上的分蘖芽也都潜伏而不萌发,所以一般只有中位节上的分蘖节可以发育。秧苗营养充足,生长粗壮,移栽质量保证,低位蘖多,成穗率高。
2、分蘖发生与温度有关:分蘖生长最适温度为30~32℃,低于20℃或高于37℃对分蘖生长不利,16℃以下分蘖停止生长发育。
3、分蘖发生与光照有关:在自然光照下,水稻返青后3天开始分蘖;自然光照为50%时,返青后13天开始分蘖;当光强降至自然光照强度的5%时,分蘖不发生,主茎也会死亡。
4、分蘖发生与水分有关:分蘖发生时需要充足的水分。在缺水或水分不足情况下,植株生理功能减退,分蘖养分供应不足,常会干枯致死,这就是“黄秧搁一搁,到老不发作”的原因。 此外,水稻分蘖还与品种特性有关,不同品种分蘖力有差别。
二、分蘖期管理
1、本田分蘖的发生,经历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的过程。当全田有10%的苗出现分蘖时,称为分蘖始期;分蘖增加最快时,称为分蘖盛期;全田分蘖数达到最多时,称为最高分蘖期;到全田总茎数和最后穗数相等时,称为有效分蘖终止期;以后称为无效分蘖期。 水稻分蘖期主要是长根、长叶、长分蘖营养体,是营养生长主要时期和决定穗数的关键时期。该时期的管理主要是促分蘖早生快发,增加有效穗,控制无效蘖,最高分蘖期时能达到正常的“拔节黄”,为丰产打下基础。
2、早施、适施分蘖肥:在返青至分蘖期间施用的分蘖肥,一般要求在插后3~7天完成,以促进早分蘖,并提高成穗率;前期气温较低,分蘖较慢,应抓紧时间早追和轻施分蘖肥;如果出现脱肥现象,也可以酌量及早追施分蘖肥。水稻分蘖期的施肥措施是否合理,是决定水稻后期是否倒伏的关键。水稻进入分蘖期后,生长速度加快,如果分蘖肥偏迟,用量又偏多,致使大量无效蘖增加、叶片披露、过早封行,因通风透光差,使得茎叶柔软。水稻植株基部节间的长短和粗细直接影响着品种的抗倒能力,而分蘖期正是水稻植株基部节间伸长时期。在分蘖盛期氮肥过多,植株基部节间过长,茎秆壁变薄,植株高度增加,降低了抗倒力,抽穗以后遇雨又刮大风,往往易造成倒伏。故分蘖期要注意早施、适施分蘖肥。 浅水勤灌、适当晒田:水稻在分蘖期间,特别是有效分蘖期间,一般灌水3厘米左右,能提高地温水温,促进土壤养分分解,分蘖节处的光照和氧气充足,促进分蘖的发生和生长。盐碱地要活水灌溉,防止水质变劣,危害稻苗。当有效分蘖期结束以后,要灌深水抑制分蘖发生。生长过旺时,可结合排水晒田,控制生长,减少无效蘖,对防止倒伏有明显作用。 防除杂草和防治病虫害:分蘖期除草应用除草剂,不仅可以消灭稻田杂草,又可减轻大量繁重劳动。分蘖期还要防治病虫害,病害主要有稻瘟病、恶苗病、褐斑病等,虫害主要有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应及时检查,及时防治。
水稻苗期出生的分蘖才能形成有效穗。有效穗的形成主要决定于分蘖出现的时间和独立生活能力。分蘖苗有3片叶以前,生长所需要的养料主要是由主茎供给,到了3叶或3叶以后,分蘖便陆续从自己的第一叶叶节(叶鞘与茎节连接处)上发出冠根,同时分蘖本身也已具有一定的叶面积,能制造有机物,满足本身生长发育的需要,维持独立生活,所以一般必须有3片叶的分蘖才可能成为有效分蘖。
一般主茎每长一片新叶约需5-6天,分蘖每长一片叶也要5天左右。这样便要求分蘖至少在长穗、拔节前15天左右出生,才能长到3片叶子,成为有效分蘖。
提高水稻有效分蘖的方法是减少苗田播种量,提高秧苗素质,争取苗田分蘖是提高有效穗数的基础。根据试验表明,插秧后苗田出来的大部分蘖就能够直接生长,成为有效穗数的主要来源,占整个有效穗数的15-20%。第2节位的分蘖占有效穗数的5-7%。第3节位的分蘖因移栽伤的影响基本不分蘖,第4节位开始进入正常分蘖。以上结果表明,提高有效分蘖的最有效途径是减少播种量,提高苗田分蘖率。
上一篇: 早稻种子处理和化学除草?
下一篇: 小麦如何追施拔节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