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其他 > 高温闷棚有什么讲究? 其他

高温闷棚有什么讲究?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7-8月份是温室、大棚等保护地蔬菜、瓜果换茬栽培的季节,也是夏季闲茬闷棚、预防和防治病虫害发生的好时机。菜农果农如能科学运用好闷棚方法,就能在病虫害预防和防治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温闷棚措施既是无公害农业的重要措施,又是生态农业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温闷棚主要有四方面的好处:第一,有利于杀灭病菌和虫源。据实验和实践,当中午3-4个小时棚温达到50℃-60℃连续5-7天,棚室内病菌、虫源可降低60%-80%,60℃以上可降低90%以上。如果辅助以棚内药防措施,效果将达到98%以上。第二,有利于提高有机肥肥效。为提高无害化、标准化栽培水平,广大菜农、果农大量增加鸡粪、牛马粪等有机肥的使用量,通过高温闷棚,可有利于有机肥的后腐熟。第三,有利于提高药效和无残留。通过在闲茬棚室内施用适当的低毒低残留、光解快、易挥发种类的农药,既可以适量增加用量,提高药效,又能够充分发挥高温强光的作用,把农药的残效期缩短,达到对作物无害又不残留的效果。第四,有利于养地和培肥土壤。结合增加有机肥和秸秆的使用量,并科学配施一定量的发酵菌肥,可大大改善土壤结构,丰富团粒结构,降低板结,减轻、延缓盐渍化程度。

高温闷棚主要抓好三项措施:

一、密闭棚室,修补棚膜 密闭棚室提高棚温,是提高闷棚效果的关键。因此,闷棚前必须做好密闭、修补和清洁棚膜等方面的工作。要仔细检查棚面,用胶带封贴所有损毁的坏口,用喷雾器冲洗棚膜膜面尘污,也可借用雨水冲洗棚外膜面。如用新膜提温效果更好。闷棚时棚口要封严锁死,以提高效果,并防止儿童进入造成伤害。

二、灌水湿闷,双膜覆盖 先深翻20-30厘米,将病菌、虫源翻到地表,再浇透水,使田间相对湿度达到85%以上,并棚内覆盖地膜,这样高温高湿,可使棚温达到60℃以上、土壤温度达到55℃以上,可杀灭疫病、枯萎病、蚜虫、粉虱等多种病菌、虫源95%以上,可杀灭根结线虫40%以上。

三、科学用药,肥药并施 在棚室内无作物闲茬施药,是预防和防治病虫害的最好时机。结合闷棚施药效果可达99%以上。可在下午后半晌或早晨闷棚前施药,用容易光解失效的辛硫磷和易挥发的敌敌畏等低毒低残留农药,在棚内地面、坡面等800-1000倍液喷洒,然后隔7-10天,再耘地10厘米左右起垡,再第二次垡面喷洒施药。也可撒施多菌灵、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等杀菌剂防治病害。同时,可在闷棚前粪肥早施,肥药并闷。将有机肥提前腐熟,均匀施入棚内,然后向粪肥和土壤表面喷施和撒施杀虫、杀菌剂,施肥、施药、耕地、闷棚相结合,这样便可收到促进粪肥后熟、提高肥力、增强药效等一举多得的效果。有条件的还可在畜禽粪肥和秸杆肥内施入适量的生物肥或发酵剂,以利改良土壤、提高肥效。

 所谓的高温闷棚,就是利用太阳的高温和药物的熏蒸进行棚内消毒,一般盛夏在进行。采取高温闷棚消毒,是一个消除病菌、杀灭虫卵、清除杂草、改良土壤的好办法。这种方法成本低、污染小、操作简单、效果好。但是,不注意闷棚的细节就达不到闷棚杀菌的效果。

在闷棚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边整地边深翻施肥  

  地要整平,整细,并结合整地把鸡粪、猪粪等有机肥料一并施入土壤,以便借高温杀灭有机肥中的病菌虫卵。再按照作物的种植方式起垄,这样可使地膜与地面之间形成一个小空间,可增强杀菌效果。  

  2、药物处理,灭菌杀虫  

  对往年有死棵现象的大棚,每亩可用多菌灵2~3公斤,撒在地上深翻10~15厘米后,覆盖地膜进行土壤消毒,以杀死土壤中的病菌。此外,在密闭大棚之前,棚体内表面再喷施一次多菌灵杀菌剂和杀虫剂,以杀死躲在缝隙中的病菌和害虫。   

  3、足水浇灌,增加湿度  

  土壤的含水量与杀菌效果密切相关,实践证明,土壤含水量过低,达不到好的杀菌效果。一般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时效果最好,灌溉的水面高于地面3~5厘米为宜。  

  4、密闭大棚,提高地温  

  用大棚膜和地膜进行双层覆盖,严格保持大棚的密闭性,在这样的条件下处理,地表下10厘米处最高地温可达70℃,20厘米深处的地温可达45℃以上,这样高的地温杀菌率可达80%以上。   

  5、适当延长闷棚时间  

  绝大多数病菌不耐高温,经过10多天的热处理即可被杀死,如立枯病病菌、黄瓜菌核病病菌、黄瓜疫病病菌、茄子黄萎病病菌等都不耐高温。但是也有的病菌特别耐高温,如根腐病病菌、根肿病病菌和枯萎病病菌等一些深根性土传病菌,由于其分布的土层深,必须处理30~50天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因此,进行土壤消毒时,应根据棚内所种作物及其相应病菌的抗热能力来确定消毒时间。   

  6、闷棚后的处理  

  高温闷棚对不超过15厘米深的土壤效果最好,对超过20厘米深的土壤消毒效果较差,因此,土壤消毒后最好不要再耕翻,即使耕翻也应局限于10厘米的深度。否则,会将下面土壤的病菌重新翻上来,发生再污染。

目前,我国保护地果蔬生产正在向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业方向发展,高温闷棚措施既是无公害农业的重要措施,又是生态农业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温闷棚主要有四方面的好处:第一,有利于杀灭病菌和虫源。据实验和实践,当中午3~4个小时棚温达到50℃~60℃连续5~7天,棚室内病菌、虫源可降低60%~80%,60℃以上可降低90%以上。如果辅助以棚内药防措施,效果将达到98%以上。第二,有利于提高有机肥肥效。为提高无害化、标准化栽培水平,广大菜农、果农大量增加鸡粪、牛马粪等有机肥的使用量,通过高温闷棚,可有利于有机肥的后腐熟。第三,有利于提高药效和无残留。通过在闲茬棚室内施用适当的低毒低残留、光解快、易挥发种类的农药,既可以适量增加用量,提高药效,又能够充分发挥高温强光的作用,把农药的残效期缩短,达到对作物无害又不残留的效果。第四,有利于养地和培肥土壤。结合增加有机肥和秸秆的使用量,并科学配施一定量的发酵菌肥,可大大改善土壤结构,丰富团粒结构,降低板结,减轻、延缓盐渍化程度。

菜农种植大棚蔬菜,闷棚是必不可少的,但闷棚的时间有讲究,过短可能起不到效果,过长,则容易出现如下情况:
一、容易加速棚膜老化。“高温闷棚”对大棚膜的危害最大,据了解,大棚高温闷棚可明显降低棚膜的使用寿命,如果在夏季高温季节闷棚时间超过一个月,棚膜会严重老化:透光率低、保温性差、极易破损。因此,夏季高温闷棚时间一定不要过长,一般以10—15天为宜。大棚在闷棚前最好先不要换新膜,在闷棚结束后再换上新膜,然后定植蔬菜,这样可减缓大棚膜的老化。  
二、影响肥效。肥效的大小与闷棚时间的长短有关,有的菜农连续闷棚两三个月,时间过长,肥料分解过度,对肥效有一定的影响。因此,菜农朋友应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掌握,对于未发酵腐熟的生粪或秸秆肥,可闷得时间长一些,以充分腐熟,有利于蔬菜对营养的吸收;而对于已经腐熟的粪,应缩短闷棚时间。建议采取干闷与湿闷相结合的方式闷棚,即干闷3-5天后再施肥、翻地、灌水并湿闷5-10天,这样棚内土壤中的病原菌容易被杀死,施入的基肥损失也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