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灰霉病番茄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为害叶、茎、花序和果实。苗期染病,子叶先端变黄后扩展至幼茎,产生褐色至暗褐色病变,病部缢缩,折断或直立,湿度大时病部表生浓密的灰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真叶染病,产生水渍状白色不定形的病斑,后呈灰褐色水渍状腐烂。幼茎染病亦呈水渍状缢缩,变褐变细,造成幼苗折倒,高湿时亦生灰霉状物。成株叶片染病多自叶尖向内呈“V”字形扩展,初水渍状,后变黄褐色至褐色,具深浅相间的不规则轮纹。茎或叶柄上病斑长椭圆形,初灰自色水渍状,后呈黄褐色,有时可见病处因失水而出现裂痕。果实染病时,蒂部残存花瓣或脐部残留柱头首先被侵染,并向果面或果柄扩展,可导致幼果软腐;而在青果上病斑大且不规则,灰白色水渍状,边缘不明显,果肉软腐,最后果实脱落或失水僵化,病果后期可见灰色霉层;有时在青果上出现直径5—10mm的淡绿色至白色圆斑,不凹陷,不腐烂,圆斑中部为浅褐色粉状凸起,俗称“鬼斑状”。以上发病部位在湿度大时均生稀疏至密集的灰色或灰褐色霉层,即灰霉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防治方法:
温度开始升高时及时通风,降低棚内湿度。覆盖大棚、温室的薄膜最好选用紫光膜,早扣棚烤地,保持薄膜清洁。高垄栽培膜下暗灌,加强肥水管理,防止植株早衰。适当控制浇水,发病田减少浇水量,必须浇水时,则应在晴天上午进行,且水量要小。及时摘除病花病叶、病果和病枝,带出田外,集中深埋,切不可乱丢乱放。
大棚采用高温烤棚,7—8月高温季节密闭大棚15—20天,利用太阳能使棚内温度达到50—60℃,进行高温闷棚消毒。在定植前、缓苗后10天,花期、幼果期、果实膨大期喷洒药剂防治。
保护地从定植到盛果期前,番茄处在易感染灰霉病的环境中,通过改变环境因子,如温度、湿度、光照等,进行生态防治。一是低温期采用夜间加温的方法,提高大棚内温度,缩小昼夜温差,减少叶面结露持续时间。二是合理通风降湿,使棚室远离灰霉病的发病条件。提倡采用农用空调器进行升温和排湿。把棚室内相对湿度高于90%持续的时间缩短至6小时以内。白天棚温达33℃时开始放风,使上午温度保持为25—28℃,下午保持20—25℃,相对湿度保持为60%—70%。一般日落后应短时间放风,当温度降至20℃时关闭通风口,使夜温保持15℃左右。早春则根据棚室内温度回升情况,掌握通风时间。控制浇水,采用滴灌或膜下灌水。浇水应在晴天上午进行,浇水后马上关闭通风口,使棚温升到33℃,保持1小时,然后迅速放风排湿;3—4小时后,若棚温降至25℃,可再闭棚升温至33℃持续1小时再放风,这样可有效降低棚内湿度,减少发病。
上一篇: 番茄黄花斑叶病的识别及防治技术?
下一篇: 稻田养鱼如何施用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