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小麦 > 什么是赤霉病?如何防止和处理赤霉病麦? 小麦

什么是赤霉病?如何防止和处理赤霉病麦?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赤霉病是麦类作物的主要病害,它是由赤霉病菌感染所致。赤霉病菌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6~24℃,相对湿度为85%。因此,在阴雨连绵,气温较低的年份,麦类作物在成熟期容易感染赤霉病。我国长江中下游及东北地区是严重的流行地区。

赤霉病感染不仅造成作物减产,而且还有毒。赤霉病麦对人、猪、狗、马、鸭雏等均能引起呕吐等急性中毒。人误食后多数在1小时内出现恶心、眩晕、腹痛、呕吐、全身无力等症状,少数伴有腹泻、流涎、头痛等症状。

对于已感染赤霉病麦,收获后应及时晾晒。若天气条件不允许,则最好采用加热烘干或低热通风干燥,尽快将粮食的含水量降低,以防止霉菌的继续蔓延生长。即病麦收获后必须做到"三及时"~及时烘晒、及时风扬、保持洁净和干燥。

收获后的病麦可采用分离处理。由于赤霉病麦粒轻、比重小,可采用风除和水浮的方法,除去重病粒和瘪粒。即用风车和风扬方法,将病粒除去。水浮法适用于农村少量病麦的,即用1:18的食盐水漂洗小麦,对于分离病麦的效果较好。

病麦经过一定方式的加工处理,也可除去部分病麦粒。方法有打麦清理法、碾皮处理法、轧制麦片法等。赤霉病麦经过两道打麦机、两道振动筛后,处理效果可达37%,含病率可由5.4%降至3.4%。赤霉病麦的重病粒,组织松脆,碾压易破碎。所以,病麦通过碾米机扎辊碾皮后,清除效果较好。如用铁辊碾米机,碾除两次,转速约500转/分钟,清除效果接近70%。

对于病麦的利用,可以采用稀释处理。即搭配加工和搭配食用。在加工时将病麦与无病麦搭配磨粉,使搭配后含病率在5%以下。如在搭配加工制粉后,发现由于某些原因,未能使病麦含量降至5%以下,食用后仍有不良反应时,那么必须再掺和些好粮,以切实保证食用安全。

赤霉病菌在粮食储藏过程中,只要环境适宜,即温度在20℃以上,相对适度在80%以上,粮食水分在13%以上,便可继续发展危害。因此,储藏期间必须勤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