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方法?xml:namespace>
发生规律
水稻条纹叶枯病是仅靠介体昆虫传染的病毒病,病原为Rice stripe virus简称RSV,称水稻条纹叶枯病毒。介体昆虫主要为灰飞虱,一旦获毒可终身并经卵传毒。最短吸毒时间10分钟,循回期4-23天,一般10-15天。病毒在虫体内增殖,还可经卵传递。
病毒在带毒灰飞体内越冬,成为主要初侵染源。在大、小麦田越冬的若虫,羽化后在原麦田繁殖,然后迁飞至水稻秧田或本田传毒为害并繁殖,依各地水稻生长情况,每年出现多个发病高峰。江淮稻区可出现2-3个病害显症高峰期。水稻在苗期到分蘖期易感病。
条纹叶枯病的发生与灰飞虱发生量、带毒虫率有直接关系。春季气温偏高,降雨少,虫口多发病重。稻、麦两熟区发病重,大麦、双季稻区病害轻。
防治方法
综合策略: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采取“切断毒源,治虫防病”的防治策略,狠治灰飞虱,控制条纹叶枯病。
(1)调整稻田耕作制度和作物布局。成片种植,忌种插花田,秧田不要与麦田相间。
(2)种植抗(耐)病品种。因地制宜选用徐稻2号、盐粳20等。
(3)调整播期,移栽期避开灰飞虱迁飞期。麦子成熟期是灰飞虱迁移高峰期,要与水稻移栽期错开。
(4)治虫防病:抓好灰飞虱防治:结合小麦穗期蚜虫防治,开展灰飞虱防治,清除田边、地头、沟旁杂草,减少初始传毒媒介。水稻秧田和大田及时防治灰飞虱,可选用吡蚜酮、噻嗪酮等药剂,并注意药剂的交替使用。
下一篇: 温室绿色防控都包括哪些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