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味:甘,寒,有毒。
①《生草药性备要》:"味微甘,性寒。"
②《南宁市药物志》:"甘,寒,有小毒。"
③《实用中草药》:"性微寒,味微苦。"
功用主治:清热利尿,化痰止咳,安神止痛、解毒、散瘀、止血、收敛等功效。用于感冒,小儿高热,急性结膜炎,支气管炎,胃炎,肠炎,泌尿系结石,疟疾,神经衰弱;外用治跌打肿痛,疮疡肿毒、咯血、带状疱疹。
①《生草药性备要》:"止痛消肿。"
②《本草求原》:"敷疮,"
③《岭南采药录》:"治眼热作痛。"
④《南宁市药物志》:"清肝火,治小儿疳积,肝火上亢,外治疮疡作痛。"
⑤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安神镇静。"
⑥《实用中草药》:“清热利湿。治深部脓肿,肠炎,胃炎,疝气,小儿疳积。
上一篇: 玉米发生“白化苗”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下一篇: 牛的消化道包括哪些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