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小麦 > 小麦后期管理措施有哪些? 小麦

小麦后期管理措施有哪些?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1、适时浇水。小麦抽穗灌浆期需水较多,耗水量占全生育期耗水总量的70%。因此,要根据土壤墒情、小麦苗情适时浇好抽穗扬花水,使麦田的土壤湿度保持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5%~80%。有的地方还有浇麦黄水的习惯,这对抵御干热风有一定的作用,但浇水量不宜过大,尤其在成熟前切不可大水泼浇,以免造成根系窒息腐烂,导致青枯逼熟,降低粒重。在正常年份一般在麦收前10~15天停止浇水。
2、合理追肥。对地力较差,抽穗前后叶片已趋向脱力发黄的田块,可结合浇抽穗扬花水追施少量氮肥,一般每亩施5公斤以内的标准氮肥。此外,根外喷施丰产灵、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效果也较好。
3、防治病虫。小麦生长后期病虫害较多,要及时用药进行防治。如有纹枯病,每亩用5%井岗霉素水剂4两;如有白粉病、锈病,每亩用20%粉锈宁乳油75毫升;消灭蚜虫,每亩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克;防治赤霉病,在小麦扬花株率达10%时,亩用40%菌灵胶悬剂3两。吸浆虫成虫期防治方法是用50%辛硫磷乳油每亩50毫升或辉丰菊酯乳油每亩25毫升,加水常量喷雾。以上药剂均选择晴天露水干后兑水50公斤进行喷雾,如喷后8小时内遇雨,应及时进行补喷。
4、适时收获。小麦千粒重从灌浆到蜡熟末期,每天约增重1~2克,蜡熟末期达到最高点,蛋白质含量也较高,应及时收获。若收获过迟,子粒脱水变硬,颖壳松散,容易落粒;穗茎变脆,容易掉穗;后熟期短的品种,遇雨还会在穗上发芽。

1、浇好开花灌浆水。浇好小麦开花灌浆水,对养根护叶,防早衰,防干热风,延长小麦灌浆时间,提高后期灌浆强度,增加千粒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高产麦田浇灌浆水不易过晚,一般应在小麦齐穗期至灌浆初期(4月25日至5月10日)进行,开花10天后一般不再浇水,以免影响品质。注意浇灌浆水不易过大。     
2、搞好叶面喷肥。小麦生育后期进行叶面喷肥,不仅能延长叶片功能期,保持根系活力,防止早衰,防御干热风,而且能促进籽粒灌浆,增加粒重,提高籽粒品质。实践证明,小麦后期进行叶面喷肥是一项经济有效的增产措施。叶面喷肥的最佳时间应在齐穗期至灌浆初中期进行。可每亩用尿素0.5—1公斤,加磷酸二氢钾 200克 ,兑水50公斤,连续进行叶面喷肥两遍以上,间隔5天左右。也可结合后期“一喷三防”进行根外追肥,但应注意随配随用。     
3、搞好小麦一喷三防。针对小麦后期多种病虫混合发生的特点,为了省工省时,提高功效,可将杀虫剂、杀菌剂、叶面肥混合起来一起喷洒,从而达到一次用药防病虫、防早衰、防干热风的目的。用药配方可根据麦田病虫发生的具体情况而定,并做到随配随用。一在防治赤霉病和蚜虫为主时,应在小麦齐穗后、开花初期,晴天下午4点后,可亩用40%多菌灵悬浮剂80-100毫升(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克+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 15克 (或4.5%高效氯氰菊酯30-40毫升)+尿素500 +磷酸二氢钾150-200克 +水50公斤,搅匀后对准穗部进行喷洒。若开花至灌浆初期遇到连阴雨天气,应连续防治赤霉病两遍以上,间隔时间5-7天。二在防治小麦白粉病、锈病、蚜虫为主时,应于发病初期亩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 30克 (或20%三唑酮乳油50-60毫升)+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1 5克 +尿素 500克 +磷酸二氢钾150— 200克 +水50公斤,搅匀于下午4点后连续喷洒两遍以上。     
4、适期收获。高产小麦后期的根系活力强,叶片光合速率高,籽粒灌浆速率高,生育后期营养器官向籽粒中运转有机物质速率强度大。据测定,小麦蜡熟中期至蜡熟末期千粒重仍在增加,因此不宜收获过早,宜在蜡熟末期收获为宜。小麦蜡熟末期的长相是:植株茎秆全部变黄,叶片基本干枯,但茎秆尚有弹性,籽粒颜色已呈种子固有的色泽,大部分籽粒用指甲掐感觉较硬时,此期收获最佳。      

1、适时浇好灌浆水
灌浆期是小麦籽粒产量的最终形成期,对小麦丰产有着重要的影响。此期对水分需求较多,灌浆期是否灌水应根据多种因素综合确定。灌浆水灌得好,有利于小麦产量的进一步提高,如技术掌握不好,不仅不会增产,反而会贪青晚熟或倒伏。
(1)首先看天。若小麦灌浆期出现一次降水量达20毫米以上的降水过程,可以不浇灌浆水,如果灌浆期降水量很少,可以考虑浇灌浆水。
(2)其次看地。土壤肥力高、墒情好的地块可不浇灌浆水,而土壤墒情不足的麦田则应浇灌浆水。
(3)看苗浇水。群体偏大,生长过旺,具有倒伏风险的地块尽量不浇灌浆水,否则一旦出现倒伏,产量降低更多,风险更大。
注意:灌浆期浇水时要做到小水轻浇,并注意收听天气预报,大风雨来临前严禁浇水,以免引起倒伏。
2、叶面喷肥,预防风害
小麦生长后期,根系吸收能力减弱,叶面追肥可延长小麦叶片功能期,提高光合作用,防病抗倒,减轻干热风危害,增加粒重,可亩用0.3%的磷酸二氢钾加1~2%尿素混合液,或加其它生态活性肥进行叶面喷施。一般在抽穗期和灌浆期各喷施一次,脱肥田可10天喷一次,可与防治病虫结合进行。
3、防病治虫,“一喷综防”
小麦灌浆期是多种病虫发生危害高峰期,也是提高小麦千粒重的关键时期。此期主要防治对象有麦蚜和小麦白粉病、锈病、赤霉病及叶枯病等。防治小麦病虫病时应视田间病虫的发生动态,而采取不同的防治技术,达到一喷多防的效果。具体防治方法为:对麦蚜可选用10%吡虫啉或40%的氧化乐果1000~15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需兼治白粉病、锈病、赤霉病时,在防治蚜虫的药液中加入禾果利或50%多菌灵800倍液混合喷雾防治。
注意:①每亩药液量不少于30公斤,要喷匀打透,使小麦各个部位全部着药,特别是下部叶片要着药,且忌惜水不惜药。②混配用药要随配随用,不要存放。
此外,应及时拔除禾本科杂草。由于节节麦、野燕麦、雀麦等恶性杂草繁殖快、危害重,又比小麦成熟早,其种子随着不断成熟而脱落于地表,到小麦成熟时大部分种子已基本落地,给明年留下隐患。因此,有节节麦、野燕麦、雀麦等禾本科恶性杂草发生的麦田,要结合其它农事活动及时拔除干净,并带出田外,将其消灭在结籽之前。
4、适时收获
农谚说的好:“九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一成丢,”这形象地说明了小麦适时收割的重要性。小麦千粒重从灌浆到蜡熟末期每天约增重1~2g,蜡熟末期达到最大值,蛋白质含量也最高,应及时收获。若收获过迟,籽粒脱水变硬,颖壳松散,容易落粒;穗茎变脆,容易掉穗;后熟期短的品种,遇雨还会在穗上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