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经济作物 > 棉花 > 棉花枯萎病的发生与防治 棉花

棉花枯萎病的发生与防治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发病条件

  1、温度适宜的发病温度为25-28度,高于30或低于22度时发病缓慢,高于35度不表现症状。

  2、湿度在温度适宜的范围内,地温高、光照充足、下雨天数少,发病轻;反之,如遇连阴雨,则病情加重。

  3、发病和棉花的生育期有关黄萎病蕾期零星发生,花铃期进入发病高峰。棉花进入花铃期即长棵又现蕾、开花、结桃,对肥水的需求量大,容易因水肥供应不足,导致棉花生长不良,抗病性下降,发生黄萎病。

  4、连作棉田发病重一般认为,连作棉田,病菌积累多,病害发生重;但病菌多只是一方面,由于连作导致某些营养元素缺乏,棉花发育不良,抗性下降,是发病重要的主要原因。如棉田长期使用磷肥、氮肥,棉田普遍缺钾和微量元素,连作会加剧这些元素的缺乏,导致棉花抗性下降,发病加重。

  5、土壤因素由于连年旋耕,土壤板结严重,透气性差,加之地膜覆盖,揭膜过晚,都会造成棉花根系浅,吸收能力差,棉花发育不良,抗病性下降。

  6、徒长棉田发病重徒长棉花生长发育不协调,自身抗病能力下降。

  7、苗病重棉田黄萎病发生也重,棉花枯黄萎病一般苗期侵染,苗病重的棉苗病斑和伤口多,更有利于黄萎病菌的侵染。

5.1 农业防治

  1、播种前或收获后,清除田间及四周杂草和农作物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沤肥;深翻地灭茬,促使病残体分解,减少病原和虫原。

  2、和非本科作物轮作,水旱轮作最好。

  3、选用排灌方便的田块,开好排水沟,降低地下水位,达到雨停无积水;大雨过后及时清理沟系,防止湿气滞留,降低田间湿度,这是防病的重要措施。

  4、土壤病菌多或地下害虫严重的田块,在播种或移栽前要撒施或沟施灭菌杀虫的药土。

  5、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无病、包衣的种子,如未包衣则种子须用拌种剂或浸种剂灭菌。

  6、育苗移栽,播种后用药土覆盖种子,移栽前喷施一次除虫灭菌剂,这是防病的关键。

  7、大田直播的,要适时早播,早间苗、早培土、早施肥,及时中耕培土,培育壮苗;幼苗封行前喷施一次除虫灭菌的混配药剂。

  8、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机肥,不用带菌肥料,施用的有机肥不得含有植物病残体。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增施磷钾肥,加强田间管理,培育壮苗,并在台风、大雨过后,及时追肥,增强植株抗病力,有利于减轻病害。

  9、及时防治害虫,减少植株伤口,减少病菌传播途径;发病时及时清除病叶、病株,并带出田外烧毁,病穴施药或生石灰。

  10、合理密植,及时整枝,及时摘除茎部最低处2—3片叶子,及时剪空枝、打老叶、拔除病株,集中烧毁,病穴施药,,增加田间通风透光度。

  11、高温干旱时应科学灌水,以提高田间湿度,减轻蚜虫、灰飞虱危害与传毒。严禁连续灌水和大水漫灌。

  12、保护无病区。做好检疫工作,严防病区扩大。

  13、选用抗病品种。高抗品种有新陆中2号。抗病品种有辽棉5号,辽棉10号,辽棉7号,中棉9号,中棉12号、19号,中棉99号,中3723,中8004,中8010,晋68—420、86—4、86一12,晋棉21号、16号,湘棉16,鄂抗棉3号,临66610等。耐病品种有晋无2031、中棉18号、晋无252、鲁343等。在黄萎病、枯萎病混合发生的地区提倡选用兼抗(耐)黄萎病、枯萎病的品种。如陕1155,辽棉5号,辽棉7号,中棉12号(381),豫棉4号,冀棉15号,中棉17号,中棉16号等。

5.2 生物防治

  预防方案:

  1、出苗期:苗床上使用《青枯立克》30ml兑水30斤,进行全面喷雾,重点喷茎基部。

  2、苗期至现蕾期: 一般在植株木质化时进行预防,此时植株约30公分,方案一:使用《青枯立克》50ml兑水30斤进行全株均匀喷雾,连喷2次,间隔7天;方案二:使用《青枯立克》30ml+《大蒜油》15-20ml兑水30斤进行全株喷雾,连喷2次,间隔7天;

  备注:对往年重点发病区适当扩大范围植株进行灌根,按照上述方案,每株200ml左右,连灌2次,间隔7天。

  3、花铃期:使用青枯立克300倍液进行全株均匀喷雾1次。

  治疗方案:

  一旦发现枯黄萎病株,使用《青枯立克》50ml兑水30斤,进行全株喷雾,连喷2次,5天左右1次;同时使用《青枯立克》50ml+《大蒜油》15-20ml兑水30斤,对发病区及病区周围3米内区域(下游区域适当扩大)进行灌根,每株灌液200ml左右,5天左右1次,连灌2次。

5.3 化学防治

  种子消毒:

  1、40%多菌灵胶悬剂100—200倍液浸种24小时捞出晾干播种,

  2、取比重为1.8上下的硫酸放入砂锅等容器中加热到110~120℃,按1:10的比例慢慢倒入棉籽中,边倒边搅拌,等棉籽上茸毛全部焦黑时,用清水充分洗净,然后再用80%的抗菌剂402,用量为种子重量的2.5~3倍加热至55~60℃后浸泡棉籽30分钟,可有效地杀灭棉种内、外的枯萎病和黄萎病病菌。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l0g溶在25ml的10%稀盐酸中,对水975ml,再加0.39平平加(棉纺用渗透剂,也可用海欧牌洗涤剂替代)配成1000ml药液,再按每5kg棉种用药液17.5~20kg于室温下浸种24小时。还可把多菌灵配成0.3%悬浮剂于室温下浸种14小时。

  土壤消毒:

  1、铲除零星病区、控制轻病区、改造重病区。对病株超过0.2%的棉田采取人工拔除病株,挖除病土,或选用16%氨水或氯化苦、福尔马林、90%~95%棉隆粉剂等进行土壤熏蒸或消毒。一般在6~7月发病高峰期以病株为中心,每m2内打深为20cm的孔25个,每孔中灌入氯化苦5ml共125ml,边灌边覆土踏实、泼水,防其蒸发,再用粗二二乳剂120倍液或含氨16%以上的氨水1:9溶液5L进行铲除,可消灭病点中的枯黄萎病菌,一般每m2病点灌药液45L。也可用90%~95%棉隆每667m2用有效成分3.6kg处理土壤。9~10月第二发病高峰期,均匀注入氯化苦原液90ml,能收到显著效果。对病株在0.2%~5%的轻病田主要采用种植无病、抗病或耐病品种基础上,采取无病土精加工棉种育苗移栽,可控制该病发生;开沟排渍,降低地下水位,增施磷、钾肥提高抗病、耐病能力,清除病残体。病株在5%以上的重病田,主要靠种植抗病、耐病品种及轮作等有效途径。

  2、用3%米乐尔或5%紫丹或10%克线丹或3%护地净或3%地下伏手颗粒剂1份+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份+干细土(30~50)份,拌匀后做播种后的覆盖土,或移栽前穴施。

  喷淋或浇灌用药:

  1、发病初期、盛期各灌根1次:

  12.5%治萎灵液剂200~250倍液(防效80%~90%)

  3%广枯灵500水剂倍液(苗床消毒)

  0.5%OS—施特灵水剂500倍液

  9.5%克黄枯300倍液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劳K素植物生命肽800~-1000倍液

  50%使百功可湿形粉剂1500倍液+12.5%烯唑醇超微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

  每株灌对好的药液50~l00ml,防效80%~90%。

  2、发病时喷雾:

  用特效杀菌王1支(15毫升)加医用青霉素一支(80万—160万单位),加尿素50克,加磷酸二氢钾100克,加天威(氨基酸类)50毫升,加水30升混合喷雾,对重病田也能起到很好的防效。

  1、80%402抗菌剂2000倍液浸种12小时捞出晾干播种,(浸种时,药液要保持50—60℃)。

  2、喷淋或灌根

  2万亿活孢子/g特立克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

  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其它:

  1、棉花枯萎病病原菌形态特征:棉枯萎病原刀菌的菌丝透明,有分隔,在侧生的孢子上生出分生孢子。

  2、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新月形或稍直;薄壁;顶端细胞较窄细,有的呈喙状弯曲;足细胞明显或不明显;一般有3个分隔,最多的可达7分隔。大小为2.6-4.1微米×22.8-38.4微米。小型分生孢子卵贺形至肾型,无色透明无分隔至1个分隔,大小为2.2-3.5微米--5-11.7微米。厚垣孢子顶生或间生,浅黄至卵黄色,单生或2-3个相连,表面光滑或粗糙,球形至卵圆形。

枯萎病发病规律:枯萎病发病轻重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1、种子带菌是造成病区迅速扩展的主要原因 棉花种子内部和外部均可携带枯萎病菌,主要是短绒带菌,硫酸脱绒后,带菌率迅速下降,一般不到0.1%,但对病区扩展仍起重要作用。
2、棉花品种间发病有十分明显的差别:种植抗病品种,发病会明显减轻,甚至极少发病;种植感病品种,则发病严重,甚至大量死亡。不仅要考虑抗病性,还要从早熟、品质和丰产、抗逆等方面综合考虑。
3、气候条件与发病密切相关:苗期土温20℃左右,棉田出现病苗。25℃左右,当棉花现蕾期,达第一个发病高峰,大量死苗。到6月下旬至7月下旬高温期,病情停止发展,出现症状减轻或“高温隐症”。秋季来临,当土温下降到25℃左右,病情又有回升,出现第二个发病高峰。一般当田间持水量达50%—60%,最适于该菌生长和发育;田间持水量超过70%或低于40%,则菌丝生长受抑制。春季低温冷害持续期长,病害较重.
4、耕作栽培措施与发病的关系
(1)连作病重,轮作病轻。多年连作,使病菌在土壤铸越多,故发病日趋严重。由于病菌在土壤病杆中的存活期可达18个月,病菌在土壤中也能腐生存活5-6年,有些重病田因常年桔杆还田,病菌在土壤中大量累积,即使轮作3-5年,防病效果也较差。水旱轮作可达到2-3年有效。
(2)铺膜方式与发病的关系。铺膜后由于具有增温保温、提墒保墒的作用,有利于枯萎病的发生。发病提前,病情加重。一般宽膜病情重于窄膜,窄膜重于不铺膜。在宽膜栽培中,中间二行的发病率又明显高于两个边行。故宽膜植棉后更要重视枯萎病的防治。
(3)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地下水位高的地块一般发病较重。偏施氮肥,营养失调,会促进病害发展。
加强栽培管理,促进苗全苗壮,合理施用磷钾肥,可推迟并减轻病害的发生
三、综防措施
防治棉花枯萎病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采取以“加强检疫、播无病种子、种植抗病品种和轮作”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棉花枯萎病属系统侵染的微管束病害,至今尚缺乏有效药剂,一旦发生,难以根除。必须采取以下综合防治措施。
1、保护无病区;严防从病区引种和生产无病良种是保护无病区的重要措施.
2、种植抗病品种。
3、轮作倒茬;如与小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轮作,至少5年以上。有条件的单位,实行稻棉轮作防病效果最好。
4.加强栽培管理:如棉田增施底肥和磷肥、适期播种、及时定苗、拔除病苗,在苗期发病高峰前及时深中耕、勤中耕,及时追肥,2—3片真叶期根外喷施1%尿素液有利于棉苗生长发育,可提高抗病力。在病田定苗、整枝时,将病株枝叶及时清除,并在棉田外深埋或烧毁。施用热榨处理过的饼肥,重病田不进行桔杆还田等均有减轻发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