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园艺 > 蔬菜园艺 > 其他蔬菜 > 稻田免耕——马铃薯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其他蔬菜

稻田免耕——马铃薯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存在三点不足:    

1、摆种问题上:在种植前有的农民没有按规格开厢和挖好边沟与排灌沟,田间易积水;播种期没安排恰当,有的农户播种延期到2月中下旬,生育期缩短,影响下季水稻的种植,水稻产量不高;播种时有的种薯切块过小,没有留足壮芽,且切面没有消毒,有的整粒点播,造成用种量过大;有的还将种薯摆放在畦边造成种薯裸露,或不按规格摆种,造成播种密度不均匀。  

2、盖草问题:有的农户用没有腐熟的农家肥和化肥直接盖种,造成烧根烂芽;有的农户用稻草覆盖过薄,保温、保湿性差,影响种薯出苗,后期也易产生绿薯,影响品质。  

3、拣薯问题:大部分农户没有做到分期采收,及时上市,影响了马铃薯的商品率和经济效益。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改进措施:  

1、选择稻田:选择中低海拔、土壤肥力中上等、排灌方便、通透性好的坝区或傍坡稻田。  

2、选择品种:选择高产、优质的脱毒种薯,如费乌瑞它、中薯3号、5号、等。  

3、开沟整畦:首先开好四周围沟,1亩以上稻田开十字破中沟,保证主沟畅通,排除积水,后按1.8米划厢,沟宽0.3米、深0.2米,畦面宽1.5米,开沟时将挖出的泥土均匀抛撒在畦面中拍细,使畦面微呈弓背形,以防止积水。此外,要求留稻茬不超过5厘米高。  

4、适时播种:播种前用消毒过的刀具将大薯进行切块,每块种薯留1-2厘米长的壮芽2-3个,15-25克重的小薯要整粒点播。要将种薯轻压入土,畦面横摆6-7穴,行距30-35厘米,畦边各留20厘米宽,每亩稻田摆放6400-8000穴。  

5、施足底肥:每亩施用腐熟有机厩肥1000-1500千克,施用三元复合肥50-75千克。腐熟的有机肥可直接盖种,复合肥点放在两种薯中间,以防止烧根烂芽。  

6、覆盖稻草:播种施肥后,用稻草均匀平铺整个畦面不留空,厚度5-8厘米,以防止产生绿薯,抑制杂草生长,保证出苗正常。  

7、搞好田间管理:首先是搞好水的管理,一般情况下不浇水就能正常出苗,但在特别干旱条件下可适当灌饱沟水,保持畦面湿润,以利种薯生根发芽;其次是搞好除草与防鼠,中后期畦边生长有大草应及时拔除,同时要加强对鼠害的防治。  

8、适时收获:根据不同用途分期收获。作为储藏保存用途的,当70%左右地上植株生理枯黄时,即可选择无雨天拨开覆草捡净薯块收获;作为蔬菜用途的,可采取分期分批采收,将覆草轻轻拨开,采收已长大的薯块,再将草盖好让小薯块继续生长,争取做到提早上市,提高效益。  

1、种植季节安排。马铃薯可以在春季、秋季两季种植。春季一般在2月中旬下种,5月下旬收获,与6月初栽插的单季中稻接茬;秋季在早中稻收获后于9月10日前下种,11月底降霜后收获。

2、种薯准备。选用合适的早熟品种,例如东农303、中薯3号等。种薯应催芽,以带1cm左右长度的壮芽播种为佳。一般选用30g左右小种薯整薯播种效果较好;大薯种应切块,每个切块至少要有一个健壮的芽,切口距芽1cm以上,切块形状以四面体为佳,避免切成薄片。切块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50~500倍液浸一下,稍晾干后用草木灰拌匀,隔日即可播种。

3、整地。稻田免耕,开挖丰产沟,沟宽15~20cm,深15cm,相邻沟距160cm。挖出的土不可堆在沟沿上,应使畦面微呈弓背形,以免积水。一般的小草和稻茬并不影响种植;若有大草可踩倒或锄去,但不要使用除草剂。

4、播种。每畦播4~5行,行距30~40cm,株距25cm,畦边各留20cm,亩播5000株左右。将种薯眼斜向接近土面摆好。

5、施肥。可根据稻田肥力和产量要求一次施足基肥,不追肥。若以腐熟的厩肥作基肥,可适当兑土在播种时直接分放在种薯上;若使用化肥,以复合颗粒肥为佳,可将肥料放在两株种薯的中间,也可放在种薯近旁但需保持5cm以上的距离,以防烂种。

6、灌溉。自然降水一般已能满足本项技术的要求。若遇高温干燥天气,使薯苗受旱,可由丰产沟适时适量灌水,水层宜浅以不使稻草漂移为度,并及时排水落干。相反遇到连阴雨天气要注意排水。另外,选择沙性较强的田块更适合种植马铃薯及本项技术的实施。

7、植保。稻草全程覆盖能抑制杂草生长,一般不用除草;病、虫害也轻,可以做到不使用农药。

8、收获。稻田免耕、稻草覆盖的结果,使马铃薯的茎基在土面以上,从茎基长出的匍匐茎多数沿土面延伸,只有少数遇到土壤裂缝或孔隙而钻入地下。因此,70%以上的薯块在土面上,拨开稻草即可拣收;少数生长在裂缝或孔隙中的薯块入土也很浅,很容易挖掘。

稻田免耕、稻草全程覆盖种植马铃薯新技术彻底改变了马铃薯传统栽方法,变“种薯”为“摆薯”,变“挖薯”为“拣薯”,省去了费工费力的翻耕整地、挖穴下种、中耕除草和挖薯等诸多工序,省工节本,简便易行,从而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是一项实用的轻型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