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园艺 > 蔬菜园艺 > 番茄 > 怎样识别番茄溃疡病?什么条件下容易发生溃疡病? 番茄

怎样识别番茄溃疡病?什么条件下容易发生溃疡病?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一、   溃疡病主要特征

  幼苗至果实均可发病。幼苗染病,始于叶缘,由下而上逐渐萎焉,在胚轴或叶柄处产生溃疡状凹陷条斑,致病株矮化或枯死。局部染病,萼片表面生坏死斑,果见略隆起白色圆点,单个病斑直径3毫米,中央为褐色木栓化突起,成为“鸟眼斑。“成株染病,在韧皮部及髓部迅速扩展,茎部变褐,由一节扩展到几节,后期产生长短不一的空腔,最后下陷或开裂,茎略变粗,生出许多不定根。多雨或湿度大,菌脓从病茎或叶柄中溢出或附在其上,形成白色污状物,后期茎内变褐以至中空,最后全株枯死,上部顶叶呈青枯状。果柄受害多由茎扩展进去,其韧皮部及髓部出现褐色腐烂一直伸延到果内致幼果邹缩、带育、畸形和种子带菌。 病原菌:称宻执安棒杆菌番茄溃疡病致病型,属于细菌。

二、溃疡病传播途径及发生条件

1、发生条件:病菌可在种子内、病株残体、或随着病株残体落入土壤中越冬或存活2—3年,即浸染来源,在温暖潮湿、结露持续时间长、或暴雨多发病重。

2、传播途径:细菌直接侵入,或靠移苗、整枝、打杈等农事操作伤口,侵入番茄幼根、茎、叶、花、柄等。

三、   番茄溃疡病的防治措施

1、轮作:与非茄科作物实行三年以上轮作或换茬,清洁田园,消灭田间病株残体,减少病源。

2、苗床选择及营养土消毒:选择三年内未种过茄科作物,肥沃疏松无病菌、排灌良好的地块作苗床。营养土或营养基质,用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农用硫酸链霉素4000倍液喷撒拌潮拌匀堆闷7—10天消毒处理。

3、选择良种及种子处理:选择无菌或适应性强抗病品种,如,振兴系列品种。种子预浸4—5小时吸水后,放入50—55℃温水中不停搅拌汤种15分钟,或种子放入70℃干热灭菌72小时或用硫酸链霉素200PPM浸种2小时,洗净在25—28℃的条件下保湿催芽,通过种子处理,可杀死附在番茄种子表面的细菌和病毒。

4、加强田间管理;以农业防治为基础,选择无菌或抗病种子,进行种子、土壤消毒处理,培育壮苗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减少病源。合理密植,科学管水(控制田间湿度在60—70%之间),不偏施氮化肥,采用N、P、K配方施肥等,营造植物生长的良好环境,减轻病害发生减少危害。禁止在降雨后田间湿度大,或植株露水未干时进行田间整枝、打杈,摘心等农事操作,造成植株伤口过大增加细菌浸染机会加重发病,在农事操作后或进入高温高湿期,用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交替使用灌根或喷雾防治2—3次。总之,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推广物理、生物、化学等综合防治方法,把番茄溃疡病防治在发生最轻危害之前,提高番茄产量和产值提高经济效益。

番茄溃疡病是番茄的一种重要病害,一旦传入发病就会造成严重损失,被我国列为对内、对外植物检疫对象。
症状识别
幼苗染病始于叶缘,由外向内逐渐萎蔫,有的病苗在胚轴或叶柄处产生凹陷条状溃疡斑,致使幼苗矮化或枯死。成株发病,先是个别或一侧叶片凋萎、卷缩,或部分小叶凋萎,似缺水状,叶柄内变褐、中空。病菌在韧皮部和髓部扩展,使茎内部变褐,并向上和向下扩展,茎略变粗,后期病茎中空、下陷或开裂,病茎上常生长许多不定根。雨后或湿度大时,从病部可溢出污白色的菌脓,后期病株枯死。果柄受害多由病茎扩展进去,韧皮部和髓部出现褐色腐烂,使幼果皱缩、畸形和种子带菌,有时萼片表面产生坏死斑,果实局部受侵染时,果面上可形成白色圆点,其中央有褐色斑点,略突起,呈典型的“鸟眼状”,这是识别本病的典型特征。
发病规律
本病由密执安棒杆菌番茄溃疡病致病型细菌侵染引起。病菌可在种子内外及病残体上越冬。病菌主要由植株茎、叶、花柄、幼根的各种伤口处侵入。本病远距离传播主要靠种子、幼苗及未加工果实的调运;近距离主要靠雨水、灌溉水、分苗移栽及整枝打杈等传播蔓延。发病适温25℃-27℃,中性土壤,植株伤口多,病害易流行;棚室温暖潮湿,结露持续时间长,发病重;发病后偏施氮肥,大水漫灌,病害扩展迅速,有喷灌的大棚或温室,果实容易显症。根结线虫能造成根部伤口和削弱植株长势,加重溃疡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