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址的选择
养殖场应建在地势高燥、排水方便、水源充足、水质良好,交通和供电方便,离公路、河道、村镇、工厂500米以外的上风口处,尤其应远离其他养殖场、屠宰场、畜产品加工厂。场周围应筑围墙,外设防疫沟(宽8米,深2米),在养殖场沟外种植防疫林带(宽10米)。
二:场内的布局和要求
1、生产区和饲料加工区、行政管理区、生活区必须严格分开。
2、在猪场,母猪、仔猪、商品猪应分别饲养,猪舍栋间距离30米左右;在鸡场,原种鸡场、种鸡场、孵化室和商品鸡场以及育雏、育成车间必须严格分开,距离500米以上,各场之间应有隔离设施,栋舍与栋舍之间的距离应在25米以上。
3、病畜禽隔离舍、兽医诊断室、解剖室、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和粪便处理场都应建在下风口,距离不少于200—500米。粪便须送到围墙外,在处理池内发酵处理。
4、养殖场周围不准养狗、猪和禽。本场职工、家属一律不准私自养猪、禽或其他畜禽。场内食堂肉或蛋、禽自给,职工家属用肉蛋及其制品也应由本场供给,不准外购。已出场的畜禽及其产品不准回流。
三:建立经常性的消毒制度。
1、养殖场大门、生产区入口,要建宽于门口、长于汽车轮一周半的水泥消毒池(加入适当消毒液),畜禽舍入口建消毒池,生产区门口必须建更衣室、消毒池和消毒室,以便车辆和人员更换作业衣、鞋后进行消毒。养殖场谢绝参观,外来人员不得进场。场外运输车辆和工具不准入场,场内车辆不准外出。
2、养殖场要严格执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原有的畜禽转出后,要对栏舍、饲养用具等进行彻底消毒,空闲1—2周后方可进畜禽。种畜禽舍更应严格消毒。孵化室要经常保持清洁,孵化器、种蛋、蛋箱、蛋盘、出雏器、出雏盘、运雏盘等都要消毒。
3、经常保持舍内通风良好,光线充足,每天打扫卫生保持清洁;注意通风换气,饲槽、饮水器每天洗刷;作好定期消毒。场区的环境应保持清洁,每年春秋季节各进行一次消毒;经常开展灭鼠、灭蚊蝇工作。
四:建立疫情监测制度。
1、大型养殖场必须建立兽医诊断室,应用微生物学、寄生虫学、血清学和病理学等方法对疫病进行检疫和监测。
2、兽医人员应每天定时深入畜禽舍巡视,检查舍内外的卫生状况,观察畜禽的精神状态、运动、采食饮水等是否正常;结合饲养员的报告,及时将有异常变化的畜禽剔除,送隔离舍隔离观察,进行确诊和处理。对死亡的畜禽应及时解剖和化验,并作好记录和分析,以了解疫病动态。
3、对某些疫病,如鸡新城疫、鸡败血支原体病、鸡白痢、鸡伤寒等,可用血清学诊断方法进行定期疫情监测,以便检出病畜禽,掌握疫情动态。
4、从外地或外国引进场内的畜禽,要严格进行检疫,隔离观察20—30天,确认无病后,方准进入舍内。
五:建立计划免疫、驱虫制度。
1、制定切合本场实际情况的畜禽疫病的免疫程序和驱虫程序。疫苗、菌苗可采用注射、饮水(口服)和气雾等方法进行免疫接种。
2、作好免疫接种前、后的免疫检测,以确定免疫时机和免疫效果;作好驱虫前、后的虫卵和虫体监测,以确保驱虫时机和驱虫效果。
六:确立药物预防制度。
经常用抗生素、磺胺类药物、呋喃类药物、抗菌增效剂、抗球虫药、饲料保健添加剂等,预防猪、鸡沙门氏菌病、大肠杆菌病、鸡慢性呼吸道病、曲霉菌病和球虫病等。
病死畜禽及其尸体的处理。
1、在养殖场内发现患病畜禽时,应立即送隔离室,进行严格的临床检查和病理检查,必要时进行血清学、微生物学、寄生虫病学检查,以便及早确诊。
2、病死畜禽尸体直接送解剖室剖检,必要时进行微生物学、寄生虫病学检查,加以确诊。然后集中烧毁或深埋,不能乱扔或食用。
发生疫病时的措施。
当养殖场发生疫病时,应立即采取检疫、隔离、封锁、消毒、处理患病畜禽及其尸体等综合性扑灭措施。也可根据情况,对发病畜禽群采取紧急屠宰加工,及时控制和扑灭疫病。
上一篇: 为什么猪呼吸道病不好治呢?
下一篇: 娃娃菜干烧心如何防治?